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旅游发展出现了两大变化:一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国内旅游快速增长并占据了主导地位。二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省会及副省级城市成为区域旅游的客源中心、集散中心和主要旅游目的地,在区域旅游发展中起到增长极及龙头带动作用。由于各省会和副省级城市人口规模、交通区位、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各城市之间国内旅游发展呈现出一定的不均衡性。这些城市之间国内旅游发展的差异有多大,具有什么样的空间分布规律,形成差异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自身发展的比较优势在哪里,选择何种合适的发展战略等,是本文关注的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以我国32个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直辖市除外)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多年统计数据,以绝对指标(国内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规模-位序关系、位次变化、单位面积和单位人口接待旅游人次变化)和相对指标(HHI指数、CRn指数、游客密度指数、基尼系数)对各个城市国内旅游存在的差异进行验证,揭示空间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选取城市旅游发展的七大影响因素(资源丰度、GDP总量、人口密度、距离及交通区位、旅游投资、旅游接待、游客满意度),构建3个模型,分析了国内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同时,利用SPSS软件对各个因素进行聚类划分,挖取各城市的要素禀赋,比较其发展优势,得出各个城市不同的旅游发展导向及战略选择。结论如下:(1)绝对指标位次变化和排名可以看出,东部和中部地区城市在国内旅游中占据优势地位;相对指标中,HHI指数介于494.94-579.94之间,说明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属于竞争型市场,但是CRn指数均较大,其中2012年八分位数占到了50%,即25%的城市占据了所有样本城市规模的50%。游客密度较大的城市基本分布在东南地区,形成了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几个中心,我国国内旅游收入基尼系数也仍处于不公平的警戒线上。经过上述分析得出,国内旅游发展中两极现象依然明显,即旅游发展差异较大,不均衡现象较为严重。(2)2005-2006年统计模型中,资源丰度、旅游投资对国内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影响最大,2011-2012年统计模型中,游客满意度的影响最大,2005-2012年综合模型中,资源丰度和旅游接待能力弹性系数最大。即游客满意度、旅游资源丰度、旅游接待能力和旅游投资能力四个内部因素对国内旅游的影响较大,而GDP、人口密度、交通区位三个外部因素对国内旅游影响较小。也就是说,国内旅游发展较好的城市必须具备吸引力较高的旅游资源、高的游客满意度、较强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旅游投资能力,且一般都有密集的人口、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和发达的经济等特点。(3)在对各要素进行聚类划分基础上,建立了二维组合矩阵,形成资源—满意度、经济—人口、经济—交通、投资—接待等两两组合矩阵。以资源条件来看,我国国内旅游存在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资源丰度、满意度高低的不同。以区位条件来看,我国国内旅游在要素禀赋上存在着差异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和人口密度大小的不同。以市场条件来看,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投资水平和旅游接待能力大小的不同,由此划分了资源导向型、区位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三种类型城市。其中,资源导向型城市包括成都、西安、武汉、青岛、郑州等17个城市;区位导向型城市包括广州、厦门、海口等10个城市;市场导向型城市包括深圳、大连等5个城市。据此提出了不同的战略选择及建议,对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属于大尺度的旅游空间差异研究,从经济学弹性角度构建模型定量地阐释不同因子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使得研究更加客观和科学。同时引入经济学中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理论,划分不同城市类型、提出旅游发展战略,为城市旅游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依据。经济学贸易理论中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理论在旅游学界的应用并不多见,是理论上的创新,而各城市旅游发展差异的研究对我国国内旅游发展和城市旅游战略选择具有一定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