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汉语“把”字句和被动句,是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最头疼的句式,因而也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多年来,“把”字句和被动句的对外教学问题一直受到高度重视,立足于教学、应用于教学的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这对于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成效,确实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尽管如此,应该看到,相对于其他语言项目的学习,留学生对这两种句式的学习情况总体上看仍不容乐观,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不少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甚至较长时间的学习后,对这两种句式的掌握仍然不够理想,汉语表达和日常交际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误是一种常态,有的即使到了中高级阶段偏误率也居高不下。“把”字句和被动句自身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难点中的难点,这种情况的出现更启示我们应该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在对英语和韩语母语者习得汉语“把”字句和被动句偏误问题进行语言本身的描写分析的基础上,尝试运用“竞争模式”理论对偏误的出现从一个较新的角度阐析其内在外在致因因素,并进一步讨论了教学中的相关问题,提出建议。全文基本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是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与动机,基本思路、内容与目标,理论基础,以及的语料来源与使用的情况。第一章主要是对英、韩母语者汉语“把”字句和被动句习得偏误的考察。从偏误语料考察出发,描写分析这两种母语背景的留学生在习得汉语“把”字句和被动句方面的常见典型偏误,主要是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在使用“把”字句时的状语位置偏误、宾语不确指偏误,使用被动句时的标记使用偏误、谓语动词的偏误;母语为韩语的学习者在使用“把”字句和被动句时的语序、时间状语、否定副词以及谓语动词和补语缺失等方面的偏误。第二章以第一章的描写分析为基础,以竞争模式为视角,进一步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对两种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的偏误进行属于认知层面剖析。内在因素方面主要是学习者对母语与目的语的形式和功能的对应把握的不准确;外在因素主要是语言线索的输入对学习者习得的影响。最后一章是在前两章对特定母语者汉语“把”字句被动句语言层面的描写分析,基于“竞争模式”的认知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阐发其对外汉语教学上的启示,提出相关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