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开始重视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职业倦怠研究已是全球范围内教育领域研究的突出课题。纵观国内外众多文献资料,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初中英语女教师是一个特殊群体。她们的倦怠和压力一部分来自于社会、学校、学生等工作方面,一部分来自于家庭方面,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女性教师自身所特有的性格、个性、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如此多的压力集女教师于一身,显而易见,此群体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如若不对此群体的倦怠加以关注并进行有效的防范和制止,不仅危害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且影响教师自身的发展,进而制约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发展和质量,因此其消极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本研究以职业倦怠相关理论研究为指导,采用的教师职业倦怠调查问卷基于Maslach三维职业倦怠问卷改编而来。问卷的主体部分由三部分构成:情感衰竭、非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济宁地区初中英语女教师为研究对象,对济宁地区115名初中英语女教师进行职业倦怠现状调查研究,并对6名有代表性的初中英语女教师进行个案访谈。通过此研究方法和手段,以期了解初中英语女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产生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而提出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对策与措施。通过研究发现,济宁地区初中英语女教师职业倦怠处于中等水平。具体表现为情感耗竭与个人成就感维度比较高,非人性化维度则较低。换言之,济宁地区初中英语女教师已出现职业倦怠倾向。总体而言,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并不很严重。影响女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年龄、教龄、婚否、工资、课时量等因素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同时还有来自家庭、女教师自身因素、工作科研等压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这些因素中,6-10年以及11-15年教龄的初中英语女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最为严重。工资水平是影响教师安教、乐教的关键因素。本论文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寻找引发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从社会层面、女教师个人因素、学校组织管理部门方面提出相应对策来综合解决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