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路作为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起着连接纽带的作用,公路基础设施的发展不仅保证了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也使得大量的钢铁资源不断向公路部门中累积。随着中国“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贯通重点工程项目不断的实施与完成,中国等级公路总里程由2000年121.60万km增长到2015年404.63万km,增长了3.3倍,但由于自然资源、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中国公路交通网络表现出东中部较密、远西部较疏的特征,这引起了公路基础设施钢铁存量存在区域差异。为了对中国公路基础设施钢铁存量的差异性以及引起公路钢铁存量增加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通过了解公路基础设施的分类以及分级,以公路桥梁、公路隧道、公路安全设施(护栏及隔离栅)与路基路面对研究对象,并通过对这四类公路基础设施典型案例以及工程技术标准的参考,分别设定了各类设施的钢铁强度(护栏34.32—54.45t/km;隔离栅28.60—47.40t/km;桥梁6.65—30.57t/m;隧道1.43—3.06t/m;路基与路面1.05—2.88t/km),结合公路里程、桥梁长度等统计数据,测算了中国在2000-2015年期间31个省份公路基础设施钢铁存量,并分析了其历史变化、区域差异性及驱动力。得到主要结论有:中国公路钢铁存量从2000年1.28亿t增长到2015年7.03亿t,桥梁是公路钢铁存量的主要贡献者;广东、贵州、浙江等省份为公路钢铁存量较高地区,其中贵州、云南、陕西公路钢铁存量增速较快,而海南、吉林等省份增速较慢且公路钢铁存量相对较小;中国公路基础设施的钢铁存量总体差异在逐年扩大,区域间差异主要受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与西南地区主导,而东部沿海与黄河中游地区为区域内差异的主要贡献区,引起区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单位公路里程中钢铁强度的大小的差异;全国公路客运量、货运量、城市化率以及汽车数量均对全国公路钢铁存量产生影响,在各个区域中公路客运量在北京等24个省份中对地区公路钢铁存量均产生了驱动作用,而在黑龙江、福建等7个省份中表现出对公路钢铁存量的负影响,公路货运量、汽车数量与城市化率均对各个地区的公路钢铁存量产生驱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