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意外地点和表征变化两项任务对唐山城市46名,乡村40名(共计86名)3~6岁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水平进行测查,然后分别从家庭养育环境和儿童气质心理特征这两个角度来研究与城乡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相关的因素。
此次研究采用的意外地点任务所使用的实验材料内容和形式有所变化,材料内容取材于儿童的现实生活经验,呈现形式采用生动的、适应于幼儿注意和理解的录像形式,排除言语理解、知识经验等无关因素对心理理论测试的干扰,提高测查的敏感性来探究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又采用了传统的表征变化任务与之进行任务一致性与任务特异性的对照比较。
在实验测查了心理理论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配合问卷调查来探讨城乡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相关的因素。调查采用了:(1)自编家庭基本信息及养育环境调查问卷。此问卷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儿童的主要抚养人、父亲职业、父亲学历、母亲职业、母亲学历、父母与儿童每天的互动次数、与儿童的接触方式。(2)借用根据《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转换而来的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其中包括情感温暖理解、严格严厉、过度干涉或过度保护以及拒绝否认这4个因素。(3)NYLS 3~7岁儿童气质问卷。其中包括活动量、规律性、趋避性、适应度、反应强度、情绪本质、坚持度、注意分散、反应阈9个因子。
研究结果表明:
(1)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在3~6岁间发生显著变化。4岁是一个关键年龄。意外地点、表征变化两种任务之间存在较显著的相关即两任务具有很大一致性。但在区分年龄的条件下两任务存在着任务特异性。
(2)心理理论能力在城乡儿童身上发展差异不显著,都是大约在4岁左右获得,但城乡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速率不同。
(3)在家庭养育环境中,父亲职业与儿童心理理论能力有显著相关;家庭教养方式中“严厉严格”这一因素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水平有显著正相关;儿童气质与完成心理理论标准测试任务的成绩没有显著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