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缩与路面板早龄期的变形和应力的发展变化直接相关,对路面早期性能和长期性能均会产生显著影响。为深入揭示路面混凝土早龄期的湿度收缩特性及其本构关系,本文通过室内材料试验,重点对路面混凝土早龄期力学性能、标准收缩试验、路面混凝土早龄期收缩—内湿度一体化测量试验以及早龄期湿度收缩本构模型展开研究,具体工作和成果如下:首先对3种不同配比的路面混凝土早龄期基本力学性能进行室内试验研究。研究显示:路面混凝土早龄期力学强度前7天增长较快而后逐渐趋于平缓;路面混凝土早龄期力学强度与强度增长速率介于普通混凝土和高强混凝土之间,高水灰比组(w/c=0.45)均小于低水灰比组(w/c=0.40);添加减水剂后路面混凝土早龄期强度略有下降。基于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开展路面混凝土室内标准湿度收缩试验。试验发现,测得的总收缩(自收缩与干燥收缩的总和)中自收缩占到30%左右。工程应用模型与试验结果的对比显示,CEB模型与B3模型符合较好,王铁梦模型次之,GL2000模型相对较差。基于路面混凝土早龄期的湿度收缩特性,自行设计早龄期收缩—湿度一体化测量试验方法。基于设计的试验方法,模拟福州地区环境,开展了不同配合比的路面混凝土非密封和密封试件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路面混凝土早龄期湿度收缩存在显著特性,其24h龄期内的收缩占整个早龄期阶段(龄期28d内)收缩总量的一半以上。早龄期的自收缩与总收缩均介于高强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之间,28d龄期时路面混凝土的总收缩比高强混凝土低约25%,比普通混凝土高约15%。为支持考虑湿度收缩影响的路面板早龄期行为理论分析研究,对目前国内外混凝土湿度收缩理论本构模型进行了调研和比较,最终选择可同时考虑饱和与非饱和段的清华大学理论模型。收缩试验监测值与模型计算值对比显示,清华模型在湿度范围60%≤RH≤100%区间内符合较好,模型参数理论敏感性分析表明,弹性模量的影响最为显著,最终水化度与毛细水饱和度次之,而孔隙影响系数的影响程度最小。基于以上本文研究,可为路面混凝土早龄期湿度收缩特性掌握与本构模型选择与标定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