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牙周组织包括牙槽骨、牙骨质、牙龈和牙周膜。健康的牙周组织除了为牙齿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外,还能保证牙齿正畸移动的顺利完成。如果牙周组织尤其是牙槽骨存在缺陷,有可能使牙齿在正畸移动过程中出现松动,甚至脱落。随着正畸治疗越来越被广泛认可,正畸医生会经常面对存在牙槽骨缺损(牙槽骨开窗和骨开裂)患者的治疗。因此,对牙周状况尤其是牙槽骨状况的全面评估,会直接关系到治疗计划的完善设计及治疗过程的顺利完成。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是一种临床非常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其中1分类多表现为上切牙唇倾,深覆(牙合),深覆盖。因此在前牙区内收及后牙区移动过程中,随着牙根逐渐接近唇颊侧骨皮质,将会增加牙根暴露在骨皮质外形成骨缺损的风险,或者矫治前骨缺损已经存在,则会加重其病变程度。以往的研究多以骨性安氏Ⅱ类这一主类作为研究对象,其1分类与2分类在错(牙合)畸形表现上完全不同,因此主类的骨缺损发生率并不能准确说明其中任一分类的骨缺损情况。以往关于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骨缺损情况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应用CBCT研究中国北方大连地区青年人群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唇颊侧牙槽骨开窗及骨开裂这两种骨缺损的发生率、形态及分布情况,为正畸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中国北方大连地区青年人群中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唇侧骨缺损(骨开窗和骨开裂)的形态、发生率和分布情况,为正畸治疗的方案设计及器械选择提供全面、详实的参考依据。内容:对55例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青年人群进行头颅CBCT扫描,应用设备自带软件及第三方软件进行上、下颌骨唇颊侧牙槽骨缺损的影像观察与测量,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唇颊侧骨缺损的发生率、形态及分布情况。结果:骨开窗和骨开裂的发生率分别为11.23%和9.68%,骨缺损的发生率为20.58%。骨开窗更多地发生在上颌牙槽骨,占16.88%,尤以上颌侧切牙居多。骨开裂更多地发生在下颌牙槽骨,占15.84%,尤以下颌尖牙居多。多数骨开窗(72.83%)范围≦根长1/3,骨开裂(76.50%)范围更多在2mm-4mm之间。男性与女性唇侧骨开窗与骨开裂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中国北方大连地区青年人群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骨缺损前牙区较后牙区多发。骨开窗更多地发生在上颌牙槽骨,上颌侧切牙发生率最高;骨开裂更多地发生在下颌牙槽骨,下颌尖牙发生率最高。但总体来看骨缺损更多地发生在下颌骨。上颌第一前磨牙在后牙区骨开窗发生率最高;下颌第一前磨牙在后牙区骨开裂发生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