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82年我国公布第一批审批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逐渐由物质文化遗产兼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到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并且伴随着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的积累,我国名城保护规划技术体系逐渐成熟。大部分历史文化名城(通过审批)较早就开始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保护工作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部分重要历史遗产并未进入保护视野且部分保护工作未能有效实施,甚至有违背保护规划意图的现象发生。国务院于2008年才颁布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标准》,国家对遗产保护工作给予一定的重视,但也使得目前我国的保护规划评估相关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评估角度单一、缺乏针对地域性的特殊及复杂。同时,城市整体呈现动态形的发展,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也日趋复杂,《保护评估标准》难以较准确的评估具体历史城市的保护工作。综上,本文以问题导向为思路,首先对襄阳市进行现场调研,发现其历史文化丰富、历史遗存稀少、遗产成碎片化分布等的特殊现状问题;其次对收集的《襄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7年)》及襄阳历史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同时,在对目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研究基础上,参考少量相关名村保护规划评估框架体系。以历史城市空间格局为评估视角制定适应于襄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评估体系,并从“保护规划”的编制内容的完整度及深度、实施效果的协调性及有效性两个层面,利用目标达成法对所总结的襄阳历史格局要素的保护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得出襄阳历史城市保护体系从规划编制到实施存在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并发现影响保护规划实施有效性的三个直接原因、三个间接原因,分析他们的作用机制。最后,通过因素分析,结合襄阳目前的保护工作进展及历史遗产遗存现状,提出针对襄阳未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包括编制内容的四方面建议及实施的三方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