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时期,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瓜分和侵略,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与此同此,西方科技、医学、文化等方面大量涌入中国,受西学东渐思潮影响,不少有志之士开始主张向西方学习,到民国时期,一些激进派甚至走向了极端,“全盘西化”成为当时的主流。民国初期,蔡元培对中国教育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引入了大量西方课程,废除了读经、讲经课程,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学制中的地位几乎荡然无存。这一现象引起很多关心中国传统文化命运的有志之士的强烈不满,最终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掀起了一场国学教育运动。当时比较独立的国学教育机构主要有20年代初建立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和30年代初建立的河南河洛国学专修馆,并且当时还出现了许多国学研究院,比如1922年北京大学研究所设立的国学门,1925年清华大学设立的国学研究院,还有一些教会大学,如金陵大学等学校也相继设立国学研究院。一时间国学教育如雨后春笋,悄然兴起,大有与西方文化分庭抗争之势。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传统文化被渐渐冷落,传统国学教育的前途堪忧。总之,近代以来,中国的国学教育经历了繁荣与困境的更迭,走过了一段不同寻常的历程。民国时期马一浮所倡导的以国学教育为主的复性书院就是近代国学教育的一个缩影。复性书院从筹划到创办整个过程,同样也经历着繁荣与衰退的跌宕起伏,尽管最终迫于无奈而结束,然而它却始终没有停止过从困境中探寻出路的脚步,成为我们窥探整个近现代国学教育的一个窗口。如何使国学教育走出困境、走向复兴,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采取“解剖麻雀”的方法,通过对复性书院的筹办历程、全面概况、育人成效以及其在困境中的博弈等方方面面的深入剖析,以便更深刻理解和把握近代中国国学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深层次的原因,进而为国学教育探索出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