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迅速。但同时,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居民收入不平等性不断扩大,产生了城市贫困群体。这种伴随经济增长而产生的贫困现象,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此,关于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成为世界学术论坛的热点之一。1990年以前,我国的城市贫困问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扶贫攻坚”的工作重点是在农村。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下岗、失业等问题十分突出,政府开始正视城市贫困问题,对城市贫困问题十分重视,高层领导曾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也蕴涵着解决城市贫困问题这一要义。同时,学术界也开始从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相关的研究。本文采取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在注意理论的完整性和科学性的同时,强调了对现实的关注。本文的第一章简要地对“贫困”和“城市贫困群体”做出了界定,并介绍了研究方法,包括样本的抽取,作为整个研究的基础。在第二章中,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从收入水平、食品和衣着消费、住房、健康和医疗保健、教育等七个方面来分析城市贫困群体的生存状态,并借鉴马克思主义、功能主义、冲突主义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探讨致贫的原因。第三章是本文的主体,主要分析了现行城镇贫困群体的救助制度,包括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制度设计、实施效果和存在的不足。紧接着,第四章针对这些贫困救助措施,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做了一个成效分析,并得出结论,相对贫困是他们感到生活水平降低的重要因素,为第五章的对策建议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一章中,本文提出了健全及完善城镇贫困群体社会救助机制的对策和建议,主要包括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个人所得税征收制度、发挥社区自组织的扶贫作用、开发城镇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源以及提供小额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