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湖水体污染中,面源污染占相当重要的份额。而导致农村面源污染的外在的主要因素是降雨径流,农村面源污染物会随着降雨过程随径流进入水体。控制面源污染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控制降雨径流中的污染物。
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及前置库技术的基础上,研发了平原河网地区面源污染控制的前置库技术,以去除区域内村镇地表径流以及其它未处理的污染源中N、P营养盐、悬浮固体和有机污染物,减少入湖污染负荷。在平原河网地区前置库面源污染控制理论基础上,研究了平原河网地区前置库的系统结构,即地表径流收集与调节子系统(生态河道)、沉降与拦截子系统、生态透水坝强化净化子系统、生态库塘强化净化子系统、导流与回用子系统。首次提出了生态库塘的结构模式,即水生生物净化系统、生物浮床净化系统、固定化脱氮脱磷系统、陆生植物拦截系统。
本研究研发的复合立体生物浮床技术采用立体分层、以竹子为支架,以水生蔬菜、水生花卉、螺、蚌等为主要材料,不会带来水体二次污染,投资小,维护简单,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和应用前景。
本研究对生物操纵技术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引进了以碎屑为食的生活在下层的鲴鱼,探索了其与鲢、鳙配合,对水体的净化作用。通过鱼、草实验研究,探讨了鱼类在去除N、P等营养物质,净化水质的作用。
对面源污染控制的长效管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两结合”的管理模式,即面源污染控制与综合利用相结合,村、镇组织协调和农民参与相结合。
通过生态库塘生态系统的构建技术的研究,给出了系统的设计指南,从工艺流程、参数选择、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维护管理、相关成本核算到实施该工程的环境管理体制均做了充分研究和说明,为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
平原河网地区前置库技术的特点:适于平原河网圩区,可因地制宜利用天然塘池、洼地、河道构建前置库面源污染控制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的沟渠,从面源的不同入水口到生态库塘,进行全过程处理,有效地削减了入湖污染负荷;充分发挥平原河网地区现有的闸站的调控作用,有效汇集、调蓄地表径流,进行深度处理。不影响河道的防洪排涝功能。利用砾石构筑生态透水坝,形成库区的水位差,解决了平原河网地区前置库系统停蓄时间和水流流动的问题;通过研发的生物浮床技术、生物操纵技术、水生生态系统构建技术、陆生植物拦截技术等实现了对营养物质的高效去除。“两结合”的管理模式利于系统的长效运行,同时解决了生物处理技术中常见的二次污染问题:系统处理后的出水可回用于农灌、鱼塘,改善农村水域的水质状况。
本研究在宜兴大浦镇进行了工程实践,在3km2范围内开展了示范工程规模上的研究。构建了16000 m2的生态库塘系统,并对工程的运行效果进行了监测、分析和研究。工程运行后,经生态库塘处理后污染负荷削减总量TN、TP、SS分别为408kg、27kg、24429kg,对TN、TP、SS负荷的削减率可分别达65.5%、61.4%、96.5%。生态库塘去除的TN、TP营养负荷分别占前置库整个系统去除的总负荷中的44.6%、29.9%。前置库整个示范工程对暴雨径流中TN、TP、SS的最大去除率可以达到70%、80%、90%以上。工程的运行还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研究从前置库理论的引申开来,对苏南地区污染控制进行了思考,提出控制入湖的河道水系,选择功能等级较低的一些水体、河道或湖荡,作为接纳点源处理尾水和面源污染物汇入的主要河流,实施污染控制,将污染物控制在入湖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