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作为惯性这一概念是在1995年由Orit E.Tykocinsk、Thane S.Pittman和Erin E.Tuttle初次提出,指如果个体失去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作为机会,那么极有可能会导致其在接下来出现的雷同领域内继续采取不作为。在这一概念提出之初,Tykocinsk等人通过实验证实了后悔作为一种反事实思维引发的负面情绪,对不作为惯性的作用。责任水平是后悔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低责任水平条件下,被试依然产生不作为惯性,后悔无法解释这一现象。有研究者提出失望是一种与后悔类似的、同属于决策领域的负面情绪。然而,之前关于不作为惯性的研究中,失望情绪的作用并未得到重视。因此本文通过试图三个研究探究在低责任条件下,失望情绪对不作为惯性的作用。 研究一主要是引进Macartto和Ferrante编制的后悔与失望情绪量表,并对其有效性进行检验。该量表主要用于测量负面情绪体验的强度与区分失望与后悔情绪。本研究将其进行了翻译与有效性检验。结果表明,该量表经过翻译与本土化之后,仍然能够有效区分后悔与失望情绪。 研究二考察了责任与后悔情绪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对不作为惯性的影响。在本研究中,首先对自编的预实验材料进行筛选,选出最合适的一组实验材料用于正式实验。对正式施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该研究中责任水平与后悔情绪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责任水平对不作为惯性的主效应不显著;后悔情绪对不作为惯性的主效应显著,责任与后悔对不作为惯性的交互作用显著,且在低责任条件下,后悔情绪对不作为惯性作用不显著。 研究三考察失望情绪与后悔情绪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对不作为惯性的影响。在预实验材料的编写过程中,引进研究一的量表进行问卷题目的设定;依据前人观点,即责任水平是区分失望与后悔情绪的标准,进行实验情境的设置。经过对预实验材料的筛选,选出一组正式实验材料。对正式施测的分析结果表明:在该研究中,失望情绪与后悔情绪之间表现出正相关关系;失望情绪对不作为惯性的主效应显著;后悔情绪对不作为惯性的主效应显著;失望与后悔的交互作用显著,且在低后悔水平下,失望情绪对不作为惯性影响显著。 本研究首次将后悔与失望情绪量表正式引进对不作为惯性的研究中,探讨失望与后悔情绪对不作为惯性的影响。研究结果验证了先前研究者关于责任、后悔对不作为惯性的作用,并得出结论:在低责任条件下,后悔水平低,此时后悔情绪对不作为惯性无显著影响,失望情绪对不作为惯性作用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