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PO抑价是世界各国证券市场普遍存在的现象,自1973年由美国学者Logue提出来后,吸引着众多的学者对此展开研究,并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制度因素、控制权以及行为金融学理论。相比之下,我国中小板市场的IPO抑价率远超国外成熟市场,并且长期以来居高不下,这极大的损害了资源配置效率。本文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选择股权分置改革后在中小板上市的643家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和投资者情绪对IPO抑价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介绍了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和中小板的发展情况,为下文的实证研究做好铺垫;第二章从国外、国内两个维度详尽的介绍了IPO抑价方面的研究文献,为分析IPO抑价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章结合行为金融学对IPO抑价理论进行分析。首先介绍了基于行为金融学的IPO决策,其次介绍了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和投资者情绪对IPO抑价的影响,最后介绍了我国投资者的结构和心理偏差;第四章为实证分析,分为两个模型进行研究,第一个模型对样本期内我国中小板的IPO定价效率进行检验,第二个模型结合行为金融学理论,选择11个指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我国中小板IPO抑价率进行实证分析;第五章根据实证研究结果给出研究结论并分别针对证券监管机构、投资者、发行人与承销商、证券交易所提出了相关建议。定价效率模型结果表明我国中小板IPO定价效率较高,发行价并未低定价,造成我国中小板IPO高抑价主要源于投资者在二级市场上的非理性行为。IPO抑价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实际募资额、首日换手率、上市首日中小板指数回报率、上市日前20个交易日中小板指数回报率、发行前5个IPO的平均抑价率与IPO抑价率有显著影响,这也证实投资者认知偏差和情绪是我国中小板IPO抑价率的重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