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北方地区地处中原和欧亚草原两大冶金系统的接触地带,由于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北方地区铜器的种类、样式和组合,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两个地区的强烈影响。不过,北方地区并不仅仅是东西方文化传播的接收站和中转站,当地族群对铜器主动加以选择和改造,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北方系青铜器”,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公元前2000年前中国北方地区铜器仅在西部地区开始出现,中部和东部地区还未萌芽。位于黄河上游的北方西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北方地区地处中原和欧亚草原两大冶金系统的接触地带,由于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北方地区铜器的种类、样式和组合,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两个地区的强烈影响。不过,北方地区并不仅仅是东西方文化传播的接收站和中转站,当地族群对铜器主动加以选择和改造,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北方系青铜器”,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公元前2000年前中国北方地区铜器仅在西部地区开始出现,中部和东部地区还未萌芽。位于黄河上游的北方西部地区铜器数量少,器类、形制、成型工艺及合金配比等方面的特征均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相同,显示出冶金技术发展初期的相似与联系。进入公元前2000年后,北方地区冶金业发展开始与中原地区分野,在自身基础上不断融合中原地区与欧亚草原铜器的文化因素和工艺技术,经历了形成、发展和繁荣三个阶段,创新发展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铜器文化。(1)形成期公元前2000年—前1700年,这一时期为北方地区冶金生产初步实践并缓慢发展的阶段。北方地区铜器分布范围扩展至中部地区,除刀和锥等小型工具外,开始出现耳环、手镯和臂钏等装饰品,佩戴装饰品的风俗习惯其后逐渐成为整个区域的显著特征之一。铜工具器类、成型工艺及合金配比等特征与中原地区仍然十分相近。装饰品开始在北方地区广泛流行,这是与中原地区冶金系统开始分野的标志。这一时期铜器是一种实用技术产品,多被用于日常生产和生活,随葬于墓葬中的铜器几乎全部是装饰品,不同社会层级的墓主均有随葬,并不具有区分身份与地位意义,墓主间社会地位的差异更多表现在精美的玉器和陶器上。(2)发展期公元前1700年至公元前1400年前后,北方地区铜器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北方地区得益于欧亚草原青铜文化的东渐和中原地区铜器系统的成熟,大量吸收中原和欧亚草原两大冶金中心的技术因素,迅速发展起来。其中,北方西部地区接受中国西北地区和境外草原的因素较多,而中部和东部地区则更多受到了中原地区铜器系统的影响。这一时期北方地区自身的风格特征并不突出,对中原和欧亚草原两大冶金区的反向影响微乎其微。在铜器的社会使用方面,北方中部和东部地区,受中原地区青铜文化的影响较大,铜武器(戈)开始成为商和本地权贵的专属用品,体现个人的军事身份和贵族权力,成为社会层级分化的物质载体。铜装饰品仍然作为个人生活的实用物品存在,且数量逐渐减少。北方西部地区铜器仍然保持着上一阶段的实用物品特征。(3)繁荣期自公元前1400年后,北方地区铜器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铜器种类与形制更加多样化,包括具有鲜明风格特征的兽首和铃首刀、剑、管銎斧及啄戈等工具武器,弓形饰、卷云状耳环和臂钏式耳环等装饰品,冶金业的规模和产品数量远超之前。与上一阶段北方地区主要作为技术的被动吸收方不同,这一时期中国北方系铜器已经自成体系,无论与中原地区,还是境外草原的米努辛斯克盆地卡拉苏克文化,均保持着互有影响的双向传播关系。铜容器和武器已成为贵族阶层显示社会地位的象征。而金属饰品也成为北方地区强调体现个人身份最独特的物质标识,且不同地区、不同族群开始创新出独一无二的特殊装饰品。这些装饰品都有固定的分布区域,不见于其他地区,金属装饰品已成为区域社会(或人群)的身份标志。公元前2千纪北方地区日常生产和生活使用的铜装饰品和工具,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多为北方系青铜器,但在墓葬随葬铜器的选择上各区域间差异明显。这种差异应是各亚区在生业方式、社会组织、地缘政治和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形成的合力影响下,基于自身的需求而有意识选择的结果。公元前2千纪开始的气候干冷化,对北方地区生业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地农业经济逐渐演变成半农业半畜牧业的经济生活方式。北方地区各地农业和畜牧业的比重具有较大差异,并因此导致了社会结构的不同,进而使得当地社会群体对铜器的认识和选择产生了较大差异。自夏代晚期开始,中原地区铜器系统已臻成熟,铜器制作技术(特别是铸造技术)远超欧亚大陆其他地区,加之中原地区早期国家政权极强的文化影响力,使得北方地区受到了中原地区青铜文化的强烈影响。由于不同地区与中原政权的政治关系不同,对中原青铜文化的选择和接受程度也就各有不同。铜矿的冶炼、铜器的制作都需要诸多环节,过程复杂,技术难度大。冶铜术出现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获得了发现和提炼金属铜的技术突破,往往还意味着经济单一性的丧失,必然会极大地促进社会分工与社会分层。铜器由于其具有特殊的光泽、音质和极强的可塑性,其原料稀缺,制作技术难度又高,容易形成垄断,适合成为社会上层用于维护其合法地位的显赫技术的载体。而社会等级的分化也会进一步促进冶铜技术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北方地区不同时期和地域的人群,其社会发展程度并不完全一致,赋予铜器的社会内涵也不尽相同。铜器与社会层级分化间相互强化的关系在部分地区表现明显,而有些地区表现并不明显,从而导致了不同区域铜器的特征差异。
其他文献
神经机器翻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机器翻译质量显著提升。尽管如此,当前的神经机器翻译质量仍未达到职业译者的水平。为进一步提升机器翻译的输出质量,对机器翻译输出结果进行编辑修改的生产方式成为翻译行业广泛应用的服务。机器翻译推动的翻译行业变化促使翻译教育界开始思考在翻译培训课程中引入神经机器翻译,以帮助学员更好地适应翻译行业的发展与要求。然而,机器翻译译后编辑与传统翻译过程不同。译后编辑者需要对良莠不齐的
道德敏感性是指个体在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道德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道德问题的敏锐觉察与解释能力。新科尔伯格取向提出的四成分模型奠定了道德敏感性的理论基础,并在此理论框架下对道德敏感性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出了很多有意义的结论,但却很少涉及到幼儿。道德基础理论提出的五领域道德从道德内容方面框定了道德研究的范围,已有研究从关爱、公平、忠诚、权威、圣洁等不同领域对幼儿道德发展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但却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论述了“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提出研究制定扶持小农生产的政策意见。其背景是理论与政策制定层面逐渐认识到,在我国小农户发展是攸关农业基础稳固和社会稳定的一种长期存在,是政策实践需要解决的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四十年来所面临的新的改革突破口,也是2020年实现整体消除贫困目标以后能否保障原有贫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政治任务。毋庸置疑,贫困地区小农户群体对生产
全球化、信息化带来了复杂多元的社会和技术智能的时代,课程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是值得教的、什么是对未来生活有价值的学习。此外,当前一些逆全球化现象和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使得全球发展的秩序和框架正在被改变,在这样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加强国际理解、培养公民的全球素养至关重要。作为21世纪“强有力的”素养,全球素养是个人在理解和处理全球问题、尊重全球文化、参与全球互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与行为倾向。本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文学的先锋人物之一,在文学形式和内容上的开拓性探索使她成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她运用意识流的手法将人物的身体感知置于小说叙事的首位,呈现了疾病、创伤、疯癫、死亡等意象。本论题以伍尔夫的小说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研究和文本阐释的方法,以身体为轴心,建构伍尔夫小说的身体叙事理论,运用疾病、创伤、疯癫和死亡这几个维度阐释身体叙事的意义,展现伍尔夫的身体理想和对个体身体命运
税收制度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通过立法程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是保障税收的重要手段,因地区和时间的变化而不同。全面抗战时期,为了生存发展及长期抗战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大力开展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工商税收制度建设即是其重要的一环。综观此一时期边区的工商税制建设,一方面和中共苏维埃时期的税制实践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和边区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及国共两党的关系息息相关。总体上看,以皖南事变为界,
唐代马文化昌盛,既推动相马行业的再度兴盛,更促使咏马诗、鞍马画走向繁荣,创造出精妙绝伦的诗歌意象与图画形象。相马术、唐代鞍马画与唐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本文尝试对术、诗、画三者的交互关系进行揭示。一方面,以唐人知识视野中的相马术为考察对象,梳理其来源与体现。由此,进一步探讨相马术在唐诗中的呈现与诗学意义,讨论从《诗经》到唐诗的咏马技法与审美的变动,及其与相马术的关系,并结合相马文化对部分马意象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近年来,我国在改善民生、消除贫困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要成功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还面临着人口红利优势减弱以及经济下行压力等一系列挑战。国际经验表明,实现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转型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以突破人力资本对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制约。考虑到我国农
清代文言小说是继唐传奇之后文言小说史上的又一座高峰,也是中国文言小说最后的辉煌。清代的佛教民间信仰异常繁盛,这两者之间潜藏着深厚的因缘。但目前学界对这两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整体性关注不足,研究不多,对二者关系研究十分零散,它们同被弃置于清代文学和宗教研究的边缘地带。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文言语体就被主流文化遗弃,而清代佛教民间信仰情况复杂,其现代的遗存痕迹正在淡化消失。当这两类文化均失去了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水是一座城市兴起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城市兴衰变迁的根本。研究一座城市的历史,其水系变迁与水环境演变,是历史地理学者关注的热点。诚如我国著名水利史专家周魁一曾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历史是一部水利发展史,研究中国历史必须研究水利史。”历史时期,西安水生环境曾呈现出“八水绕长安”优美和谐状态,促进了汉隋唐王朝的强盛,并影响后世千年历史。本文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