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纠纷解决的传统策略与法律路径选择——以青岛市M镇东村为例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gy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农村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村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由于血缘、地缘所结合成的乡土社会已经开始瓦解,农村纠纷出现了激烈化、多样性的特点,这些对于农村纠纷解决中使用的传统策略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冲击。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传统民间纠纷解决策略的合法性越来越受到质疑;另一方面,国家法律与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在人员缺失、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传统习惯依然对于纠纷的解决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应用的广泛性阻碍了法律的传播路径,出现了法律在纠纷发生时不为农民所考虑的情况。法律成为纠纷的最终解决方式,这是法治社会的要求,也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青岛市M镇东村为调查对象,从农村纠纷解决的传统策略、农民不用法律解决纠纷的原因以及纠纷解决的法律路径选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农村纠纷解决的运行逻辑和存在的问题,在肯定传统策略在纠纷解决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分析法律不被农民所接受的原因,为纠纷解决的法律体系建构提供一些建议。  本文选择个案研究和访谈的方法,对农村纠纷中村民的策略选择进行了解。研究发现,当前农村纠纷中有着邻里纠纷增多、法律发挥不了作用、传统习俗的约束力下降以及纠纷日趋激烈的特点。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出现了新的纠纷类型,但传统纠纷仍然占据很大比重。农村社会并没有完全解体,传统习俗的约束力仍在,而在纠纷解决方式的选择上,村民仍然具有自主性,遇到纠纷时传统习惯一般作为其首选。法律在纠纷中出现的频率极低,这与传统习惯、法律本身和农民对待法律的态度有关。纠纷解决中,人情伦理作为调解原则,而法律所体现的公正性还未深入人心。在传统遭到破坏,而法律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纠纷解决很容易往暴力方向发展,出现民转刑事件。因此,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法律本身也可以学习民间纠纷解决方式的优点,探索适合农村纠纷解决的法律路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其他文献
该文以武汉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中的党报《长江日报》以及都市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社会学与传播学相结合的视角,通过文献资料收集、内容分析和问卷调查
社会指标是一种带有明显价值取向的社会研究手段。社会指标在理论上有其内在的价值追求,即它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如关注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等;完全的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而社
本文综合采用个案研究和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对研究主题中已有文献的总结和分析,结合选取个案的实际情况,一方面从专业社会工作的视角对我国城市社区助老服务体系进行了专业化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进步和深刻的变迁,经济迅猛增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结构以及人们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些无一不昭示着中国进入了迅速而
中国农村地区的所需基本公共物品面临着供给不足的困境,尤其是村庄内的俱乐部物品,来自政府的制度性资源很少的投入到这些受益范围较小的公共物品建设上,但村民不会满足于公共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