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银行业在风雨兼程中走过了100年,从中国通商银行到中国银行再到今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国有银行一统天下,到今天多种所有制银行共同发展的局面。银行业务从简单存取,到信贷业务繁荣,再到表外业务、中间业务兴起和发展,中国商业银行一面植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上,一面吸取来自国内外先进理论和实践的养分,在摸索中成长,在成长中成熟,在成熟中不断求变、求新、求发展。逐步走出一条符合经济规律和自身实际的道路,这条道路,上承朝堂方针政策,下达市井民生兴衰;连通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万千领域,大到国家行业命脉,小到百姓寻常人家;张,可推宏观经济高速增长,弛,可保千家万户安居乐业。然而,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论思想的精辟论断,这条道路注定不是一马平川、风光无限,由于经济体制转型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商业银行在发展道路上的问题也一一凸显,传统存贷汇业务的单一性与国家经济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利差收入作为主要利润来源已经不利于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过度集中的资产结构比例降低了整个银行业对于系统性风险的抵御能力。随着我国加入WTO进程的推进,金融业务根据承诺在2006年12月11日对外资银行逐步放开,外资银行各项人民币业务逐渐对普通居民开放,个人理财业务竞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总量已经超过20万亿;截止到2008年底,沪深两市开户数量已经超过1亿5000万;由此可见我国民间资本得不到有效的增值服务,因此个人理财业务在中国有着强烈的市场需求。个人理财业务在国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它以高收益,低风险,覆盖面广等优点迅速成为了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业务中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据有关资料显示,在美国,过去几年中,个人理财业务的平均利润率高达35%,并以年平均12%-15%的速度增长,并且覆盖范围几乎深入到每一个家庭,部分发达国家的个人理财业务收入已达到商业银行总收入的三成以上。然而,对国内商业银行来说,个人理财业务尚是一项新兴业务,许多方面都还不成熟,比如消费者对个人理财的需求状况,巨大的市场如何进行细分,而且从银行初探理财业务的几年来看,当中不乏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如产品单一,服务粗糙等,外资银行进入一方面是对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份额的挤占,同时也带来了宝贵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何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成功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特殊国情的具体实际,积极总结业务开展中的缺点和不足,努力寻求新的解决方法和策略,是国有商业银行增强市场竞争力、开辟利润新来源的重要思路,是转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改善资产结构、加强风险控制力度的重要抓手。实际上,我国个人理财的品种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个人理财专业队伍需要逐渐形成,个人理财专业人员技能也需要丰富和完善,金融实践的变化对我们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的个人理财学理论研究有较强的紧迫性。本文旨在通过浅显的分析,抛砖引玉,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开展提供一点笔者的拙见。分析的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是对本文的总体介绍及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是论文的正文部分,从第二章到第五章,第二章是理财业务开展的理论基础和影响因素,第三章是基于消费者行为的理财市场分析,第四章是基于商业银行端的理财服务及产品的供给分析,并提出问题第五章是就第四章中论述的问题提出自己设想的对策和建议。最后一部分则是结论,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我国理财市场需求旺盛,供给不足,而供给不足的原因则包括了产品创新力不强,运营管理方式落后,人才素质不高等。在本文的构思过程中,笔者接触到一定数量的前人对于个人理财相关著述,发现大多数文献只是基于理财业务本身,从理论出发,展开分析,而笔者将研究着眼点放在市场角度,在凯恩斯“需求创造供给”的论断基础上,从中国个人理财市场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出发,再从需求端延伸到供给端,提出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笔者的建议。在研究方法方面,大部分的早期文献主要以定性分析、理论分析为主,而笔者从实际出发,引用了来自统计年鉴、中经网、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等多方的数据,通过聚类分析和构建因子模型,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并引入了行为金融学这一相对新颖的理论工具,丰富研究方法的同时,也让本文更贴近我国市场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