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安城会馆是明清民国时期西安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产物,它是旅居西安的同乡人创设的自卫自律自治组织。最初用来暂时存放去世同乡人灵柩,后发展为同乡人联乡谊、聚乡情、住宿休憩之所。会馆从兴起、渐兴、繁荣、衰落到退出历史舞台是个动态的过程。清朝中期,西安城会馆不断发展壮大,数量和类型均有所扩展,民国初年,本地会馆数量增长迅猛,至民国后期会馆社会功能有所减退,再到建国后彻底消失。因前人研究多集中于明清时期,本文将研究时段集中在民国时期和建国初,力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有所突破,促进会馆研究的完整性。文章以西安市会馆管理委员会档案、民国期刊报纸、地方志及文史资料、会馆碑刻等资料为基础,以民国时期西安城各类型会馆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复原民国时期西安城会馆空间分布,展现单个会馆平面布局、建筑特色,探讨会馆在西安经济发展、社会整合中的作用。民国时期是会馆发展的转型时期,会馆、公所、商会同时并存,最初的研究者认为会馆、公所代表旧社会,代表落后,新出现的商会则是新社会产物,只要会馆、公所减少就意味着进步。其实不然,这些社会组织并非泾渭分明,会馆公所是商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会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它们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正式进入民国会馆研究之前有必要对三者间关系进行简要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民国西安城会馆类型和数量变化。第二章首先探讨会馆的选址原则和依据,阐述外省会馆集中分布西南城区,本地乡试会馆集聚西北城区原因,东南文教区的发展及东北新城区开发。其次,用图表形式展现民国时期近七十所会馆空间分布。受会馆设立者财力基础、文化背景的影响,各会馆规模、格局亦不相同,本章第三节着重介绍单个会馆平面布局、土地面积、馆产、房屋类型、租金等会馆细节部分。会馆建筑风格受本地生活习惯、风俗文化等影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会馆规模及馆产多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势力在西安城大小,通过对城区各处馆产房租的分析,大致可窥探西安城区经济发展状况。第三章分析会馆的内部运行机制,就其成员构成、机构设置、经费来源、规章制度等项进行详细论述。将渭南乡试会馆与湖广商业会馆馆约进行对比,并附有湖广义园条规及五省会馆新建义园的碑刻。第四章利用鲜活例子阐述会馆的功能及其人员流动,深入分析会馆与政治、社会、教育、文化间关系。最后指出会馆衰败的原因及建国初会馆去向,进行小结并对保护会馆建筑,传承会馆文化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