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既是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国家,又是水稻生产大国,传统水稻栽培方式耗水量巨大,灌溉用水量占农业总灌溉用水量的65%以上。所以研究并推广水稻节水栽培,对于节约有限的水资源和能量,缓解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试验研究于2007年、2008年在华中农业大学试验基地进行,利用4个杂交水稻品种(组合)作为供试材料,大田小区种植并采取常规水作和半期旱作2种水分供应方式。半期旱作方法是:插秧至分蘖盛期保持水层,分蘖后期排干田间水层,此后直至成熟采用类似旱作的灌溉方式。对两种不同水分处理方式的产量、品质进行相关、主成分、相对影响率和方差分析,初步探讨了半期旱作的节水效果,及其对水稻生长特性、产量、稻米品质的影响。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本试验半期旱作节省大田总用水量13.38%,若在干旱年份且充分利用雨水的情况下其节水潜力会更大。籽粒生产效率、水分利用率分别为1.53 g.kg-1、2.81 g.kg-1,分别比常规水作提高35.4%和31.31%,达到极显著水平。半期旱作在节约灌溉用水的基础上,显著提高了水稻的水分利用效率。2.半期旱作生育期比水作延迟1-4d,株高无显著差异,半期旱作宜选取生育期稍短的品种。半期旱作与对照处理水稻分蘖最高苗峰出现时期基本一致;半期旱作根系生物量及根冠比分别比常规水作高35.0%及25.0%,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半期旱作后期SPAD值及单茎伤流量均高于水作,表明半期旱作有利于维持叶片光合能力和保持根系活力。3.半期旱作单茎总生物量净增加值为2.62 g,比常规水作高13.9%;茎、鞘及总秸秆输出率分别为19.01%、25.44%和19.87%,分别高于常规水作9.3%、13.9%和4.6%,但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半期旱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茎鞘中同化物的运转分配,利于籽粒产量形成。4.水稻半期旱作的产量对比常规水作平均增产1.7%,不同品种产量表现不尽一致,但增减产均未达显著水平。产量构成中每穗总粒数均有所增加,平均增幅为5.2%。结实率和穗数与产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70和0.8094,产量构成因素关系大小为:结实率>穗数>穗长>千粒重>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穗数为产量构成的限制性因子。5.半期旱作水稻的平均整精米率、长宽比和蛋白质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有增加,增幅分别为19.95%、0.49%和0.27%;糙米率、垩白率和垩白度则有下降,降幅分别为1.34%、12.36%和14.95%,半期旱作可以改善部分稻米品质性状。6.半期旱作与常规水作条件下分蘖末期不同比例的断根处理,结果表明:断根导致常规水作减产的降幅区间为6.25%-32.03%,半期早作减产的降幅区间为11.36%-50.76%,可见断根对半期旱作产量影响更大,半期旱作较大的根系并非冗余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