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院门诊部是病人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功能的重要区域,其室内的空气质量对病人与医护人员健康有影响。已有文献显示,实际运行时门诊部室内环境空气质量有时存在问题,部分室内污染物浓度经常超过标准限值。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1278506)的支持下,针对综合医院门诊部典型房间主要污染物状况、室内人员密度、主要污染释放量及室内环境控制方式等方面进行展开研究。首先,由于门诊部不同功能的房间较多,对医院按照功能、医疗流程等对门诊部进行区域划分,分为诊疗区域、公共区域与检查诊断区域。依据国内外空气质量标准,确定门诊部不同区域主要污染物的浓度限值。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对医院典型房间主要污染物进行初步整理与统计,诊疗区域主要污染物包括CO2、颗粒物以及细菌;公共区域主要污染物包括CO2与PM10;检查诊断区域主要污染包括CO2、细菌与室内设备散热量;并对门诊部不同区域典型房间主要污染物超标原因进行分析。其次,选择重庆市3家综合医院,在夏季对其门诊部所有典型房间进行空气质量有关参数测试;针对治疗室和换药室,分别制定其室内颗粒物产尘量实验设计方案。通过实际测试,验证了诊疗区域典型房间存在CO2、颗粒物以及细菌污染,公共区域典型房间存在CO2、PM10以及细菌污染,检查诊断区域典型房间存在CO2污染。然后,对重庆医院门诊部典型房间室内人员数量进行实际调研,确定门诊部不同区域典型房间的室内人员密度变化规律。其中选择重庆某家医院门诊部合适的眼科治疗室与中医科换药室,利用CO2作为示踪气体,通过实验测试得出诊疗区域治疗室和换药室PM2.5与PM10的单位面积产尘量。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计算得出门诊部不同区域人均CO2释放强度,并得到了检查诊断区域典型房间室内设备平均散热量与公共区域人均产尘量。最后,建立了不同空调方式下的室内污染物计算模型,通过对重庆某医院妇科诊室测试研究,验证了求解模型的适用性。通过求解模型和文献资料,对门诊部各个区域典型房间新风量、过滤器类型及消毒手段等措施进行改善,为我国综合医院门诊部环控设计与运行措施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