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动物模型的建立,对比研究保留ACL残迹与切除残迹对移植物愈合与胶原表型的影响,并探讨产生这些影响的原因,为临床保留残迹重建ACL的手术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实验处理:取3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其中4只做为正常对照组。其余32只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切断兔双侧ACL,左侧保留ACL残迹,右侧不予保留,取同侧自体跟腱作为移植腱,行ACL重建术。分别于术后6、12、18、24周观察膝关节功能并取材。2.观察指标:2.1膝关节大体观察评分:术后观察膝关节主动、被动活动,关节稳定性等情况。2.2组织学观察:4组标本分关节腔内段和胫骨隧道内段两部分观察。2.2.1关节腔内段:4%多聚甲醛固定、包埋、切片后行HE染色、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及Ⅲ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成纤维细胞密度、胶原表型及组织学情况。2.2.2胫骨隧道内段:10%EDTA-Na2脱钙、包埋、切片后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腱-骨愈合情况。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术后膝关节大体观察评分:各时间段保留残迹组膝关节大体观察评分均高于切除残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处理组不同时间段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保留残迹与时间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2.关节腔内段:HE染色:各时间段保留残迹组组织学表现均优于切除残迹组。各时间段保留残迹组成纤维细胞密度均高于切除残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处理组不同时间段间比较,12周时均高于6、18、2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保留残迹与时间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天狼猩红染色:各时间段保留残迹组Ⅲ型胶原所占Ⅰ、Ⅲ型胶原纤维总面积的百分比均高于切除残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处理组不同时间段间比较,12周时均高于6、18、2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周时各处理组分别与正常跟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移植腱需经历胶原塑形改建、重新“韧带化”过程;24周时各处理组分别与正常AC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移植腱与正常ACL组织学存在差异,胶原塑形过程均未完成。Ⅲ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各时间段保留残迹组Ⅲ型胶原荧光表达量均高于切除残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处理组不同时间段间比较,12周时均高于6、18、2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保留残迹与时间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3.胫骨隧道内段:HE、甲苯胺蓝染色:各时间段保留残迹组移植腱与胫骨隧道间愈合的组织学表现、软骨细胞的异染性均优于切除残迹组。切除残迹组腱-骨愈合过程延迟于保留残迹组。结论1.保留残迹重建ACL手术方式可以促进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2.保留残迹重建ACL手术方式有利于关节腔内段移植腱新生细胞的长入。3.保留残迹重建ACL手术方式有利于关节腔内段移植腱Ⅲ型胶原的“爬行替代”及向Ⅰ型胶原转化,促进移植腱的“韧带化”过程。4.保留残迹重建ACL手术方式可以促进胫骨隧道内段移植腱的腱-骨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