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地区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不同的宗教信仰、多样的民族文化,决定了民族地区公共危机事件无论是发生原因还是后果都具有极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民族地区频发的各类公共危机事件,不仅具有公共危机事件的一般性的影响,也对民族团结、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持续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提高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危机应对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经济基础薄弱,财力不足的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而言,资金保障成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关键所在。研究民族地区公共危机财政投入数量与结构变化,对于加强和提高民族地方政府危机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公共危机应对的主要资金保障是政府财政。本文通过对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公共危机事前、事中、事后财政投入的具体数据整理和现有财政政策的研究,发现我国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公共危机财政投入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公共危机预警管理投入不足。第二,公共危机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应急支出多预防投入少。第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危机投入方面事权划分不清。第四,预备费投入不足,实行流量而非存量式管理。第五,公共危机资金保障单一,缺乏危机资金保障体系。第六,缺乏公共危机资金投入事后监督与绩效评价体系。同时,通过对发达国家及新兴地区公共危机的财政投入及公共危机财政政策的研究对比,总结先进经验以此作为我国应对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的借鉴,丰富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危机预警财政投入体系、危机处理和事后工作的财政管理体系,提高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应急能力。第一,转变公共危机管理理念。首先应该转变我国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传统公共危机管理理念,增强危机的社会责任意识,重视危机事前预防投入,增强民族地区危机的科研投入及信息公开发布机制的投入,整合各类应急资源,提高危机管理效率。第二,设立专门的机构对公共危机的资金管理统筹,对各部门进行协调,提高应急资金使用效益。第三,健全公共危机资金保障体系。我国公共危机应急资金主要是财政资金,要不断完善我国应急保险制度,实现国家、社会等多渠道应急资金保障体系。第四,完善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预备费管理体系。实现预备费基金式管理,合理预算评估及预备费的管理使用。第五,构建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的财政绩效考核、监督与评估体系,加强公共危机事前、事中、事后财政投入全面评估与监督,合理高效利用应急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