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用地越来越多的用于非农用途的同时,“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的实行,以及农户自发的调整种植结构,使得农用地内部结构也处于不断变化中。统计数据显示,农业结构调整造成的耕地减少量已经赶上甚至超过建设占用的耕地面积,成为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农用地的结构变化还涉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户理性决策、生态环境安全以及粮食安全等多个方面,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青岛市的农用地总量基本保持动态平衡,且农用地利用类型基本稳定,但是各类用地的比例却有着较大的变化,其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便可以从农用地结构的调整上寻找突破点。本文立足于青岛市,在分析青岛市农用地结构时序演化特征基础上,分别利用1990~2009年青岛市的相关统计数据和2009年青岛市两县一区的实地调研数据,建立了青岛市农用地结构变化的宏观和微观驱动模型,共同构成了青岛市农用地结构变化的驱动机制,最后提出了青岛市农用地利用及农业发展方面的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在分析了论文的选题背景、明确了研究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土地利用驱动机制研究的文献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二章,青岛市农用地结构演化的时序分析。运用青岛市2000~2008年农用地利用现状数据,采用指标分析的方法,对青岛市农用地现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岛市耕地和林地的面积在2000~2008年时序演化过程中变化比较剧烈,并且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园地和养殖水面的变化比较平缓;耕地和林地是多数年里农用地总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青岛市各农用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的分析不均衡。第三章,基于宏观统计数据的青岛市农用地结构变化驱动力分析。利用青岛市1990~2009年相关统计数据,分析20年来青岛市自然、社会、经济及技术因素对农用地结构变化的影响,建立青岛市农用地结构变化的宏观驱动模型。结果表明,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是青岛市农用地内部结构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农业经济发展对耕地面积比例的变化存在负作用力,对园地、林地和养殖水面面积比例有正向拉动作用,而技术因素的作用方向恰好相反。另外,乡村人口的增长对园地面积比例的变化有正向作用。自然因素中,年平均降雨量对耕地和林地面积比例具有一负一正的影响作用。第四章,基于微观调研数据的青岛市农用地结构变化驱动力分析。利用青岛市2009年实地调研数据,把农用地结构的变化概括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园地和林地四大类型,建立了青岛市农用地变化的微观驱动模型。结果表明,青岛市农用地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劳动力的受教育情况、农户家庭资金情况、农户家庭人口结构和农用地产出,其中劳动力就业的非农化程度对于粮食作物和林地为正向影响,对于经济作物为负向影响;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对于耕地为正向影响,对于林地的影响为负;家庭资金情况主要在粮食作物面积比例上表现出了负向的影响;农户家庭人口结构主要对于园地比例存在正向影响;农用地产出对于各农用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均为正向。第五章,结论与政策建议。总结文章的研究结论,在结论的基础上,对青岛市农用地利用及农业发展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以期对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