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研究

来源 :淮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ha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网络信息化的时代,在网络信息技术的促进下,社会生活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网络文化是一种多元的文化形态,它以其全新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冲击着高校的育人环境,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信仰、信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各种思潮的涌入,各种新观念、新事物的不断出现,加上思维方式不成熟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处于不断变化和更新的状态,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在崇物的多元化上。在大学校园里,各种理论都可能占有一席之地。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当下学生信仰的构建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网络文化背景是一个不成熟的文化形态,因此在对于大学生信仰塑造上也难免会出现不良的一面,网络文化的高速率、浮躁化与物质化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马克主义信仰也是如此,在网络文化的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的影响下,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上也表现出了一定的不坚定性。而从整体看来,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导致我国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的因素有网络环境带来的新挑战、多元化信息带来的冲击、学校单一的信仰教育形式、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较弱与网络监管技术不成熟等五个方面。在当下我国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当前的大学生会是中国以后一段时间发展的中坚力量,而坚定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中国举什么样的旗帜与走什么样的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从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为主题网站建设与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方面考虑;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地位,可以从提高高校教育的实效性、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践性与增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去着手;要营造良好的网络社会环境,应当从加大对网络的监督和监管与提高网络技术,建立健全的有关法律法规两个方面去把握。
其他文献
身份制度的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会留下深刻的印痕。古代法上的身份是一种血缘身份,与地位等级和特权相挂钩,因此招致了人们的普遍不满和愤懑,最后导致身份的
东非联邦计划最早由英国人在殖民时期提出和推进,旨在巩固英国在东非的殖民统治,保障白人利益最大化,但先后两次遭遇挫折,被迫搁置;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泛非主义思想和民众独立运
目的了解湖南省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管道内表面积尘量和微生物污染情况。方法根据《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1]要求,对湖南省多家宾馆、医院和超市等公共场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