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氯酚类物质是外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内分泌干扰物,且具有很强生物毒性。为了解甲状腺癌(TC)患者机体内2,4-二氯酚(2,4-DCP),2,4,6-三氯酚(2,4,6-TCP)与五氯酚(PCP)的暴露水平,探究2,4-DCP、2,4,6-TCP、PCP暴露水平与TC发病的关系。方法2017年9月至2019年7月,根据年龄、性别,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安徽省肿瘤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集TC患者和对照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取得研究对象同意后,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日常行为习惯、辐射接触史、甲状腺疾病家族史、恶性肿瘤家族史等方面,并收集次日晨尿标本。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尿液中2,4-DCP,2,4,6-TCP和PCP的含量测定,使用BECKMAN DXC80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尿液中肌酐浓度。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进行检测。统计分析方面,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2,4-DCP,2,4,6-TCP与PCP对TC发病的影响。根据肿瘤直径、转移性和多灶性对TC进行划分,并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根据体质指数BMI、文化程度和家庭收入进行亚组分析,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不同亚组下氯酚类物质与TC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研究共收集276例TC患者,根据年龄和性别匹配276例对照人群,其中女性196人,男性80人,病例组平均年龄45.5岁,对照组平均年龄45.8岁。经肌酐校正后,病例组2,4-DCP,2,4,6-TCP与PCP的中位浓度分别为0.48,0.28和0.43μg/g肌酐;对照组2,4-DCP,2,4,6-TCP与PCP的中位浓度分别为0.47,0.25和0.38μg/g肌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单氯酚模型中,2,4-DCP在各个浓度水平与TC发病均无明显统计学联系;与第一分位数相比,2,4,6-TCP在第三分位浓度水平与TC发病间存在明显关联(OR Q3 vs Q1=2.20,95%CI:1.24-3.92);PCP在第三、四分位浓度均与TC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发病关联(OR Q3 vs Q1=2.00,95%CI:1.07-3.75;OR Q4 vs Q1=2.26,95%CI:1.18-4.31)。多氯酚模型校正后,2,4-DCP与TC之间依旧未见明显关联,2,4,6-TCP和PCP与TC之间的关联与单氯酚模型并无明显变化。病理学分型分析中,2,4,6-TCP与肿瘤直径≤1cm的TC发病风险间呈现正向关联(OR Q3 vs Q1=2.61,95%CI:1.12-6.08);与第一分位浓度相比,PCP在第三分位浓度与肿瘤直径>1cm的TC发病呈现明显关联(OR Q3 vs Q1=2.97,95%CI:1.21-7.29)。根据TC是否发生转移进行分析,2,4,6-TCP在第三分位浓度与转移性TC呈现正向关联(OR Q3 vs Q1=2.52,95%CI:1.12-5.69);PCP在第三、四分位浓度时分别提高转移性TC的发病率196%和285%(OR Q3 vs Q1=2.96,95%CI:1.24-7.07;OR Q4 vs Q1=3.85,95%CI:1.55-9.60)。根据不同病灶数划分为单灶性TC与多灶性TC,结果显示,2,4,6-TCP和PCP与单灶性TC发病存在明显统计学关联(2,4,6-TCP:P趋势=0.026;PCP:P趋势=0.006)。亚组分析显示,低文化程度与低收入者可能是2,4,6-TCP和PCP致TC的易感人群。此外,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显示,在女性群体中,PCP与TC发病之间可能存在线性关联。结论本研究显示人群处于氯酚类物质的普遍暴露状态,且随着暴露浓度升高,TC发病风险也随之升高,且在不同病理特征下,TC发病风险不同。相关部门应建立合理有效的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