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流浪精神病人群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行为方式对流浪精神病人群传染性的影响,并提出建立流浪精神病人群传染性疾病的无缝式管理模式,为决策者对这类人群的公共卫生管理提供宝贵的理论和临床经验。 方法:以2008-2014年广西南宁市社会福利医院救助的流浪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同期普通精神病入院患者和正常人群指标,分析流浪精神病患者群体中传染病发病率等流行病学指标,并利用SPSS20.0软件进行u检验、卡方拟合优度检验和多因素分析。提取数据分析结果和访谈得到的定性资料,整合提炼成功经验。 结果:(1)2332例流浪精神病患者中,传染病患者为349例(14.7%),以男性、15~29岁、30~45岁患者为主;传染性疾病分类中,病毒性肝炎、梅毒、肺结核和艾滋病患者依次为10.2%(239例)、3.3%(77例)、1.5%(36例)、0.4%(9例),男性病毒性肝炎(64.9%)明显多于女性(p<0.01),30~45岁梅毒患者最多(54.5%),无职业的肺结核病人(71.4%)显著多于有职业病人的(p<0.01),营养不良的艾滋病患者较多(88.9%)。(2)流浪精神病人群的传染病年均患病率高于普通精神病住院患者,高于同期正常人群。(3)职业是传染病患病的保护因素(OR=0.632,95.0%CI=0.466~0.857),流浪行为方式是传染病患病的危险因素(OR=1.997,95.0%CI=1.608~2.479)。 结论:流浪行为方式是流浪精神病人群传染性疾病高感染和高传染性重要方式,将流浪精神病人群体纳入政府传染病公共卫生管理范畴是有意义的。提出建立“社区疾病预防、医院医疗救治、政府科学安置”的无缝管理模式,为充实中国传染病防控体系和流浪精神病人群管理体系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