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词+处所宾语”结构是现代汉语语法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它主要是指由动词带表示处所的宾语所构成的句法结构,动词和宾语之间具有动词和处所的深层语义关系。众所周知,动词和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复杂而又多样,除了比较典型的动词和受事关系外,还存在十几种语义关系。近年来语法学界日益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非受事类宾语的相关研究上面。其中“动词+处所宾语”结构因其使用频率高和争议性大,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关于该结构的研究更是不断升温。已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以格语法和图形一背景理论为指导,重新界定了“动词+处所宾语”结构,确立了本结构的深层语义框架,探析了其生成过程,并揭示了其内在的认知原因,深化了本结构的研究深度。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学者研究“动词+处所宾语”结构的现状。已有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但是绝大部分仍局限于句法表层,对这类结构的深层挖掘不够,尤其是关于“动词+处所宾语”结构的生成机制和认知机制的分析少有涉及。根据格语法,本文从深层语义关系入手,在确定“动词+处所宾语”结构的语义框架的同时,又根据深层语义支配关系即格关系的不同,间接对本结构进行了次分类。“动词+处所宾语”结构分为典型的处所宾语结构和非典型的处所宾语结构。非典型的处所宾语结构又进一步分为“及物动词+处所宾语”结构和“不及物动词+处所宾语"结构。“动词+处所宾语”结构的表层相同,但是深层的差异却很大。根据分类,首先作者分别对其生成过程作了分析,得出结论:除了典型的处所宾语结构外,其他“动词+处所宾语"结构的生成经历了宾语化的过程。其次,根据图形-背景理论,作者总结了凸显度和详细程度原则是造成其宾语化的内在认知动因。本论文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以及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处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启示,使得学习汉语的人深刻认识处所宾语句的复杂性,了解处所宾语的内在制约机制,把握汉语处所宾语句的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