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轮古油田在区域构造位置上处于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轮南低凸起构造带上,包括轮古西、轮古7、轮古2、轮南4、桑南西、桑南东和轮古东七个油气勘探开发区,主要产层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工区内的构造形态为西北高、东南低,总体为一东南倾大型斜坡。储层主要岩性为亮晶砂屑灰岩,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基本无相关关系,储层非均质性很强。轮古油田轮古东奥陶系油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溶蚀孔、洞是油气主要储集空间,裂缝是主要的渗流通道。溶蚀孔、洞的形态不规则、发育不均一、空间分布随机性大,此外该区由于多期成藏,流体分布复杂,这些因素不利于布井、编制调整方案和油藏的高效开发。这种情况下,进行缝洞体的识别,分析井间连通性,划分缝洞单元,研究油水的分布特征,提出油水分布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进一步提高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发效果的关键所在。本文依靠气相色谱指纹技术以及油藏工程资料,对轮古东地区的油井进行了井间连通性判识,并结合生产动态资料将缝洞单元划分为单油气洞型,单油气水洞型,单气水洞型,多洞组合油气洞型,多洞组合油气水洞型五种类型。同时结合钻井录井,测井以及地震资料对单井的缝洞储集体进行了识别,并进行岩溶相带的划分。结合岩溶相带与地震资料分析了轮古东缝洞单元的纵向分布与平面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