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檀芪抗小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87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中风是全球人口死亡的一大原因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其中脑缺血约占4/5。急性脑缺血的发生是由于脑组织血流阻塞引发血栓的形成,并且伴有神经学上的损伤特别是运动神经功能的损伤。然而,目前并没有神经保护作用的有效药物,需要有更多有效的靶点和治疗方法。   氧化应激在脑缺血中起重要作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在脑梗死过程中产生,引发脂质过氧化物和DNA的损伤,这也导致细胞凋亡和坏死。这些损伤发生在与运动和认知功能相关的皮层可能最终导致行为学功能上的障碍,显著的表现在转棒和平衡木行走测试评分上。氧化应激还能导致脑缺血后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的破坏,当血脑屏障收到破坏时,血管对血浆蛋白等大分子的通透性增加,引起脑水肿,加重行为学功能障碍。许多研究表明很多化合物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比如,白藜芦醇,能够在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中显著改善脑缺血。所以,抗氧化疗法成为一个抗急性局灶性脑缺血的一个重要途径。   紫檀茋为白芦藜醇的类似物,最早从紫檀木中分离得到,在蓝莓、葡萄中也有发现,具有很好地抗氧化作用。近期研究表明,紫檀茋具有神经保护及增强认知功能的作用,但其在脑缺血中是否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尚不清楚。所以,在本实验中,我们第一次通过观察神经功能的恢复及组织学的变化来研究紫檀茋对局灶性脑缺血,以及紫檀茋对BBB的通透性及脑组织中的氧化应激反应的作用。   本研究中,制备小鼠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90min后再灌。再灌同时及再灌后2h,给予Pte(2.5,10 mg/kg,ig)。首先在小鼠急性脑缺血模型上,从行为学、组织学上评价Pet抗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再灌24h后,用Bederson评分、平横木、转棒实验测定小鼠神经功能缺失;TTC染色法计算脑梗死体积及水肿百分比;再灌后6h伊文思蓝(evans blue,EB)的渗漏来评价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改变。其次,用组织病理学的变化和生化酶学方法探索Pte抗脑缺血的机制。对组织切片的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并测定存活神经元的密度;通过TUNEL分析细胞凋亡状况;通过4-羟基壬烯醛(4-Hydroxynonenal,4-HNE)、8-羟基脱氧鸟苷(8 hydroxyguanine,8-OHdG)的免疫组化来评价氧化应激程度;测定缺血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   研究结果表明,脑缺血再灌注后给予Pte治疗后,在运动功能上,减少Bederson评分、增强了平衡木行走和转棒实验的表现;组织学上,剂量依赖性的减小了梗死体积并减轻了水肿程度,10 mg/kg剂量作用最明显。这些结果通过甲苯胺蓝和TUNEL染色,在组织病理学上得到深入验证。给予Pte能显著增加存活神经元的数量、减少细胞凋亡。脑缺血引起自由基的形成可以诱发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反应生成4-HNE,也可直接引起DNA损伤生成8-OHdG。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te明显减少4-HNE和8-OhdG的阳性表达,缓解氧化应激损伤,提示Pte可减少皮层和纹状体的细胞膜和核苷酸的氧化应激反应。Pte可明显降低脑组织内MDA含量,升高脑内SOD的活性,减轻脂质过氧化物损伤。另外,给予Pte显著地减少EB在脑组织中的渗漏,减轻脑缺血后BBB的破坏程度。
其他文献
目的:1.以大鼠为研究对象,观察两色金鸡菊血清药物化学成分变化。2.考察两色金鸡菊在人肝微粒体的体外代谢。3.研究两色金鸡菊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方法:1.建立两色金鸡菊高效液相(HPLC)指纹图谱的基础上,比较两色金鸡菊醇提物、空白血清及给药血清的HPLC指纹图谱,确定两色金鸡菊血中移行成分。2.将肝微粒体空白对照、两色金鸡菊醇提物乙醇溶液、灭活肝微粒体加两色金鸡菊醇提物及肝微粒体加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病理特征是角质细胞增殖异常及分化不全。银屑病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银屑病的治疗药物主要依靠调节免疫机制的抗炎类药物,抑
目的:华法林(Warfarin,WF)是目前应用广泛的口服抗凝血药,由于WF的有效治疗范围狭窄,个体间剂量差异大,有效剂量不易控制,故临床主要以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作为其抗凝监测指标。WF用药剂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维生素K的摄入、种族、年龄、合并用药、体重指数以及遗传基因
目的:   洋橄榄素是1959年从生孢链霉菌中首次分离得到的。它具有免疫抑制、抗革兰阳性菌、抗线虫、抗原生动物、和抗肿瘤细胞等多种生物学活性,与化学药剂相比,安全性高,治
恶性肿瘤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各类肿瘤疾病导致的死亡在临床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抗肿瘤药物研究是新药研究的最重要方向之一。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有效
格尔德霉素(Geldanamycin, GDM)属于苯醌型安莎类抗生素,它具有抗原虫、抗病毒及良好的抗肿瘤等药理活性。GDM作用靶标的新颖性及其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引起了人们广泛的研究兴趣,但由于GDM水溶性差、肝毒性强的缺点,使得它只能作为开发抗肿瘤药物的先导化合物。前期实验室研究中,发现了一系列格尔德霉素衍生物,其中19-S-甲基格尔德霉素作为一个含硫甲基的天然GDM衍生物,水溶性、光稳定性较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