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存在焦虑是一种个体觉察到的自身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受到威胁时产生的一种痛苦体验。当前的存在焦虑研究主要集中在存在焦虑与自我同一性、存在焦虑与消极变量(如焦虑、抑郁等)、存在焦虑缓冲器理论,而十分缺乏存在焦虑与人格变量以及积极变量的关系研究。本研究在文献综述基础上,立足于探究存在焦虑、自尊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本研究以717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学生存在焦虑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以及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研究以下问题:一、大学生存在焦虑、自尊和生活满意度的现状;二、大学生存在焦虑、自尊和生活满意度的差异分析;二、大学生存在焦虑、自尊、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三、自尊在大学生存在焦虑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1)大学生存在焦虑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普遍有存在焦虑。其中,谴责焦虑和命运焦虑的大学生最多,死亡焦虑和孤独焦虑的大学生最少。大学生的存在焦虑及其维度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性别上,女大学生的命运焦虑水平、空虚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男大学生,男大学生的无意义焦虑水平、孤独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在专业上,文科大学生的命运焦虑、空虚焦虑和无意义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理工科大学生。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死亡焦虑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命运焦虑、谴责焦虑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家庭所在地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命运焦虑水平显著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在年级上,大二学生的存在焦虑总分显著高于大四学生,大三学生的存在焦虑总分显著高于大四学生,大二学生和大三学生的命运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大一学生,大二学生的命运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大三学生的命运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大四学生,大一学生的无意义焦虑和空虚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大三学生。(2)大学生自尊处于中等水平。在家庭所在地上,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3)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在家庭所在地变量上,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4)大学生存在焦虑和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大学生存在焦虑和自尊存在显著负相关,自尊和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5)存在焦虑以及其子维度死亡焦虑、疏离焦虑、谴责焦虑能显著预测生活满意度,存在焦虑及其子维度谴责焦虑、空虚焦虑、命运焦虑能显著预测自尊,自尊显著预测生活满意度。(6)自尊在大学生存在焦虑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