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急诊科护士情绪劳动、心理脱离与工作结果(工作投入和工作倦怠)的现状,探讨急诊科护士情绪劳动、心理脱离对其工作结果(工作投入和工作倦怠)的作用机制,为提高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水平和工作积极性,减轻其工作倦怠水平,促进其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1~3月对安徽省20所公立医院284名急诊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工具为一般资料问卷、情绪劳动量表、心理脱离量表、工作投入量表、工作倦怠量表。采用Epi 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的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构建采用Amos 23.0软件。结果1.急诊科护士情绪劳动总分(53.05±11.03)分,均分(3.79±0.79)分,维度均分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深层扮演(4.75±0.98)分、情绪表达要求(3.58±1.18)分、表层扮演(3.50±1.00)分。急诊科护士心理脱离总分(7.98±3.19)分,均分(1.99±0.80)分。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水平总分(62.62±19.30)分,均分(4.17±1.29)分,维度均分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奉献(4.50±1.43)分、活力(4.15±1.38)分、专注(3.94±1.34)分。急诊科护士工作倦怠得分分别为情感耗竭(33.54±10.88)分、去人格化(13.18±6.03)分、个人成就感(38.92±8.96)分。2.急诊科护士情绪劳动及3个维度在年龄、性格类型、人事关系、工作年限、职务、夜班方面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脱离在医院等级、职务、业余爱好、体育运动频率方面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投入及3个维度在性格类型、人事关系、职务、夜班、体育运动频率方面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倦怠各维度在性格类型、人事关系、职称、职务、体育运动方面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表层扮演与心理脱离、工作倦怠(情感耗竭和去人性化)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与工作投入无相关(P>0.05);深层扮演与心理脱离、工作投入呈显著正相关(P<0.001);深层扮演与工作倦怠(情感耗竭和去人性化)呈显著负相关(P<0.05);情绪表达要求与心理脱离、工作投入、工作倦怠(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呈显著正相关(P<0.001);情绪劳动、心理脱离与工作投入三者间两两呈显著正相关(P<0.001);情绪劳动与工作倦怠呈正相关(P<0.001),心理脱离与工作倦怠无相关性(P>0.05)。4.急诊科护士情绪劳动对工作倦怠有直接预测作用:表层扮演和深层扮演可预测情感耗竭总变异量的10.5%;表层扮演和深层扮演可预测去人性化总变异量的19.8%;深层扮演可预测个人成就感总变异量的12.9%。5.急诊科护士的情绪劳动、心理脱离对工作投入有直接预测作用:深层扮演与心理脱离共同预测工作投入总变异量的19.1%。6.急诊科护士心理脱离在情绪劳动与工作投入之间起不完全中介效应,本研究构建的中介效应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良好。结论1.本研究显示安徽省20所公立医院的急诊科护士情绪劳动处于中等水平,心理脱离处于低脱离水平,工作倦怠处于中重度水平,工作投入处于中等水平。2.一般人口学变量中急诊科护士的性格、人事关系、职务、有无夜班、参加体育运动频率等对情绪劳动、心理脱离、工作投入和工作倦怠有一定影响。3.急诊科护士情绪劳动与工作倦怠显著相关,对工作倦怠有直接预测作用。4.急诊科护士的情绪劳动、心理脱离、工作投入三者间两两显著正相关,情绪劳动、心理脱离对工作投入具有直接预测作用。5.急诊科护士的情绪劳动以其心理脱离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工作投入。这提示通过提升急诊科护士的心理脱离水平、优化其情绪劳动策略选择,可促进其工作投入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