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细胞壁-质膜-细胞骨架连续体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质膜上的联结分子特性与功能还未形成定论。在动物细胞质膜上存在一类整合素蛋白(integrin),它是一类胞外基质受体,介导细胞间的粘附作用和细胞内外的信号转导,并且参与调节多种细胞功能,如细胞分化、细胞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细胞对外界环境应答等。在植物细胞中是否也存在类似于动物细胞中的整合素蛋白分子目前尚无直接的实验证据。AT14A蛋白氨基酸序列中有一段与动物整合素蛋白同源,然而,目前还不清楚该蛋白是否就是植物细胞中的整合素蛋白(称为类整合素,integrin-like proteins)?如是,其功能又是如何?针对上述科学问题,本研究首先从拟南芥基因组中克隆了编码AT14A的基因序列,构建了相应突变体和过表达转基因悬浮培养细胞系,最后研究了该蛋白在介导细胞壁-质膜-细胞骨架连续体中的功能。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采用RT-PCR和TOPO克隆的方法从拟南芥中克隆出了AT14A,并与含GFP报告基因的表达载体连接,得到AT14A-GFP融合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化野生型植株及悬浮细胞,获得了相应的转基因植株和悬浮细胞体系。通过观察GFP的荧光,确定AT14A在组织和细胞水平的定位。同时,完整植物材料体系的建立为研究AT14A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2、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以GFP抗体作为探针,在过表达转AT14A-GFP融合基因的悬浮细胞总蛋白与膜蛋白中均检测到了AT14A-GFP融合蛋白的存在,其分子量在70 kDa左右。且通过免疫印迹方法,在膜蛋白中也检测到了AT14A-GFP融合蛋白的存在,证实AT14A定位在质膜上。
3、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发现缺失型突变体at14a悬浮细胞的形态发生明显变化,即60%以上变成球形。利用荧光定位技术,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观察,发现野生型、缺失型突变体at14a、过表达转AT14A-GFP融合基因悬浮细胞的细胞骨架的结构与排列存在差异:缺失型突变体at14a悬浮细胞的微丝束变粗,且排列变得稀疏,而过表达转AT14A-GFP融合基因的悬浮细胞的微丝排列较野生型密集;缺失型突变体at14a细胞的微管排列杂乱而无规则,但过表达转AT14A-GFP融合基因细胞的微管形态与排列与野生型无明显区别。
4、对悬浮细胞的细胞团大小的观察及统计的结果表明,野生型悬浮细胞57%的细胞团包含2-10个细胞,40%的细胞团包含10个以上细胞;缺失型突变体at14a悬浮细胞42%以单个游离的形式存在,且低于10%的细胞团包含10个以上细胞;而过表达转AT14A-GFP融合基因悬浮细胞的细胞团有74%包含10个以上细胞。此结果说明,AT14A参与了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粘附。对三种基因型的悬浮细胞进行渗透胁迫处理的结果表明野生型细胞有90%以上发生部分质壁分离,约6%发生完全分离;而缺失型突变体at14a细胞均发生了质壁分离,并且其中62%发生了完全质壁分离;过表达转AT14A-GFP融合基因悬浮细胞的分离情况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通过测定三种基因型植株离体叶片失水速率的测定结果表明缺失型突变体at14a离体叶片的失水速率最大,野生型次之,过表达植株的离体叶片的失水速率最小。以上结果提示:AT14A作为细胞壁(CW)-质膜(PM)-细胞骨架(CTK)连续体的重要联结分子,由于AT14A的缺失,导致细胞壁与质膜的粘附性降低,所以,在同样的胁迫条件下,缺失型突变体at14a悬浮细胞完全质壁分离的情况最为明显。并且,AT14A参与了细胞对渗透胁迫的响应过程,缺失型突变体由于AT14A功能的缺失,因而失去了对于渗透胁迫的响应能力。
综合以上结果表明,AT14A是拟南芥细胞壁-质膜-细胞骨架连续体的中间成员,并与细胞骨架、细胞形态的改变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它还介导了细胞间的粘附作用,参与了拟南芥响应渗透胁迫的信号转导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