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蓝型油菜是世界上种植面积仅次于大豆的油料作物,油菜籽油的使用量占我国食用油总量的13-16%。甘蓝型油菜可用于观赏、蔬菜、饲料和绿肥等,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重要作用。但近年来,根肿病在我国甘蓝型油菜的主要产区大面积爆发。根肿菌孢子可以在土壤中存活数十年,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都难以有效防治根肿病,致使我国油菜产量严重下降,每年造成经济损失达1.3亿元。如何有效降低根肿病的危害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抗根肿病育种被认为是解决该问题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目前在大白菜、芜菁等材料中定位到多个抗病基因,并且成功应用于大白菜抗病育种工作中。但甘蓝型油菜缺乏抗病基因,因此快速引入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显得尤为重要。本试验利用传统育种方法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将大白菜自交系‘85-74’中显性抗病基因CRd转育到具有优异性状的甘蓝型油菜常规品种‘W3’和‘中双11’中,获得‘W3R’和‘中双11R’新品系,得到的结果如下:1.以‘85-74’为抗源与‘W3’,‘中双11’为轮回亲本分别构建获得BC1、BC2、BC3等群体。利用3对CRd侧翼标记和平均分布在A基因组上的70对背景标记,在各个世代中筛选出含有CRd抗病基因,且恢复率最高的单株。其中BC1代最高恢复率分别为76.1%,78.3%,BC2代最高恢复率为92.8%,93.8%,BC3代中获得了最高恢复率为98.3%,97.8%的单株。2.试验过程中选取BC3代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改良‘W3’品种抗病植株121棵,感病植株108棵,抗病与感病植株之比符合1:1;改良‘中双11’品种抗病植株127棵,感病植株112棵,抗病与感病之比为1:1。选取部分感病单株进行基因型鉴定,发现有12棵单株基因型为杂合抗病基因型,说明虽然个别单株含有CRd基因但表型却出现感病,这可能是由于根肿菌生理小种分化的原因造成的。对BC3F2代品系进行田间根肿病抗性鉴定,‘W3’群体中抗病植株93棵,感病植株39棵,经过卡方检测(X2W3=1.87≤X20.05=3.86,df=1)抗病与感病之比符合3:1分离;‘中双11’中抗病植株84棵,感病植株34棵,将卡方检验(X2中双11=0.42≤X20.05=3.86,df=1;)抗病植株与感病植株之比符合3:1分离。选取部分感病单株进行基因型鉴定,发现有2棵基因型为杂合,这可能与上述原因一致。3.对改良株系的6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测量,发现改良后的‘W3-104’,‘W3-28’在株高、单株有效角果数、角果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与轮回亲本‘W3’无显著性差异;其中‘W3-28’与‘W3-104’和‘W3’在有效分枝数上分别多1.32个、2.12个,有显著差异,但是‘W3-104’与‘W3’无显著性差异。改良的‘ZS-919’,‘ZS-649’在株高、一次有效分枝数、千粒重、单株产量与轮回亲本‘中双11’无显著差异;在单株角果数及每果粒数中‘ZS-649’,‘ZS-919’比‘中双11’分别高33.6个、14.67个、1.64粒、1.94粒,有显著性差异。4.试验过程中选取BC3F2代品系进行营养品质测量,改良‘W3’的总含油量为37.45%,与轮回亲本‘W3’无显著性差异,蛋白、芥酸、硫苷、亚麻酸、亚油酸、油酸、硬脂酸、棕榈酸各组分含量同样无显著差异,改良后的‘W3’中的二十碳烯酸含量升高了0.93%有显著性差异。改良‘中双11’的含油量为48.46%,与其轮回亲本‘中双11’显著增加;不饱和脂肪酸中亚麻酸、二十碳烯酸的含量分别为升高了4.62%,3.23%,有显著性差异,亚油酸和油酸无显著性差异;饱和脂肪酸中硬脂酸含量升高了0.53%有显著性差异,棕榈酸无显著性差异。5.在菜薹的营养品质中,改良‘W3’中的可溶性糖含量为16.47 mg/g,同菜心无显著性差异,与红菜薹中的含量显著增加;改良‘中双11’的可溶性糖为15.13 mg/g,与菜心无显著差异,比红菜薹中的含量显著增加。改良‘W3’中的Ca含量为817.3 mg/kg,Fe的含量为25.39 mg/kg,与白菜薹无显著性差异,Mg的含量为285.47 mg/kg,Zn的含量为5.63 mg/kg,与白菜薹显著下降;改良‘中双11’中的Ca含量为1264.16 mg/kg,Fe的含量为31.69 mg/kg,与白菜薹无显著性差异,Mg的含量为319.13 mg/kg,Zn的含量为6.31 mg/kg,同白菜薹中显著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