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表现主义在中国本土的转化与发展 ——以纸本绘画为例

来源 :湖北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obyuan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现主义绘画艺术思潮起源于20世纪的欧洲并在德国兴起,这种艺术思潮在整个世界影响力巨大。在20世纪,中国艺术界受西方文化、艺术思潮的冲击开始多方面探寻出路与变化,中国艺术家一边对历史与现实进行反省,另一边将目光投向国外,学习借鉴外国多样的形式与内容的艺术思潮。研究中国纸本绘画艺术家一方面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另一方面与实际相结合来实现表现主义在中国本土的转变,并以此为基础力图刺激中国当代绘画语言风貌创新。通过表现主义传入中国后对现当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影响研究,使表现主义纸本绘画的理论体系更完善。德国表现主义绘画中国本土化过程中,对现当代纸本绘画影响深刻。纸本绘画艺术家在绘画观念、表现手法等上面学习借鉴表现主义绘画,并取得一定成果。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文章首先对德国的表现主义的概念和流变进行分析和阐述。分为表现主义时期和新表现主义时期来梳理表现主义在德国的产生和发展,并对两个时期的代表艺术家进行分析,纵向讲述表现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次,论述德国表现主义能在中国本土发展的时代原因和理论原因。由于在战争洗礼、追求独立时代背景下,中国艺术家们要求“改革”的想法在德国表现主义上得到了共鸣,另外在文化传统上,中国写意绘画和文人画具有一定表现性,减少了德国表现主义进入中国的排异性。最后论述德国新表现主义对中国现当代纸本绘画的影响及其成果,分析德国新表现主义在中国艺术土壤生根发芽后对中国当代纸本绘画在观念、表现手法、形式上的影响,并举例论证当代水彩、素描、水墨等领域的代表艺术家来论证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对中国当代纸本绘画影响的成功性。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动画这一“年轻”的艺术形式在我国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并早已扎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成为了体现着中国民族性审美意识的艺术门类。同时,在媒体技术的更迭发展下,中国动画的创作方式与传播途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导致中国动画的审美范式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直至目前,新媒体时代下我国动画不仅在画面质量与制作技术上产生了质的飞跃,其美术风格和审美观念也与传统媒体时代的中国动画大相径
学位
本文主要对文徵明山水画的风格特色进行分析研究。第一个章节是通过对文徵明的生平、性情、时代背景以及画学思想来分析文徵明山水画风格的形成过程以及特征。第二个章节指出文徵明深受沈周和赵孟頫的影响,形成粗细两种风貌,被称为“粗文”和“细文”,其中细笔风格是本色画。第三个章节主要从笔墨语言、构图布局和意境营造三个方面通过作品重点对文徵明山水画具体风格特色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发现从早期作品到晚期
学位
本论文聚焦传统的京剧艺术与新兴的新媒体艺术,对新媒体语境下京剧展演方式的变化进行探讨。如今新媒体艺术与传统戏剧的结合,对舞台的呈现方式、演员的表演习惯、观众的观演状态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延伸到京剧艺术上,表现为新型的京剧展演方式,为传承京剧艺术,展现传统文化之美,传播民族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依次论述,第一章节简要阐述了在二十世纪以来,社会大环境推动了新媒体艺术的诞生,作
学位
上世纪前半叶,经由达达画派和和形而上画派演变而来的超现实主义画派,产生了一大批颇具影响的艺术家及众多流芳后世的作品。作为一种流派的超现实主义虽已成为过去,但我们从当下大量艺术作品中显明的超现实主义因素身上,依然可以窥见超现实主义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本文以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表现手法为研究重点,通过文献学习和对前人创作成果的学习研究,深入探析具有超现实意味的绘画艺术特色,详细论述解构、重组、变异的手法在
学位
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体系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五色”于古时经历了朝代的更替,于后世纪经历了改革与复兴,时至今日,“五色”已然发展成为“五色文化”,其中,色彩是载体,文化是内核。“五色文化”以其丰富的生命力发展至今都在影响着当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在不同艺术文化领域的发展。本文以“‘五色文化’在当代服饰中的传承与拓展”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考察、数据统计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梳理了“五色文化”的历史渊
学位
随着近年女性社会地位与经济收入的提升,当代女性消费者对于女装设计的思想高度、设计灵感深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以服装设计语言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解读成为学界热议话题。纳西族传统文化中积淀着丰富的女性审美意识,其民族特色女性服饰“七星披肩”的源起与流变均受到女性生活、女性劳动、女性选择的影响,研究纳西族女性服饰对现代独立女装设计有宝贵的启发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纳西女性的生活环境与传统社会劳动分工,从民族服
学位
汉绣作为荆楚文化的载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楚文化的六大支柱之一。据史书记录距今已有超过两千年的文明史,其纹样古朴、设色富丽、风格粗犷,充满楚地遗风,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推广价值。但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遭到极大冲击,日渐衰落。目前,国内外对汉绣的创新设计应用研究涉及的领域较为狭窄,形式也普遍老旧,缺乏对其文化内涵的理解与创新设计。对于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内饰而言,要想打响自身品牌,提升
学位
编织手工艺源远流长,随人类文明的产生而出现,因社会进步而发展。如今,编织技艺不止于最初的实用性功能价值,它已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手工艺术形式,无论是馆藏珍贵文物,还是现代手工艺品上都能有编织手工艺的一席之地。并且在服饰设计领域中,编织物因肌理效果丰富,可塑性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对传统编织艺术的理论研究,了解编织技艺历史发展轨迹以及艺术转变的形式,再从实践中创新管珠编织艺术并作用于服饰艺术设计
学位
随着可穿戴设计的日益发展,以及时尚与流行概念的逐渐普及,人们对自身的着装方式更加关注,并开始追寻服装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本文以当前全球流行的可穿戴时尚设计为背景,以楚文化为切入点,研究区域传统凤纹。本文从南方楚国地区的起源入手,收集和整理了楚文化中各种形式的凤纹的艺术特点和美感构成。通过分析传统文化中具有一定内涵或特殊意义的代表性元素,总结出凤纹在造型特征、装饰纹样和构图方面的艺术特点。该研究从
学位
中国游仙题材是一种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作题材,表现了古人对神仙世界的想象和对超越生死的向往。其“游仙”脱胎于中国道教,是一种关于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思想观念或行为活动,由此产生的艺术作品涉及中国画、壁画、版画、诗词、小说等众多领域。本文从游仙题材出发,对以中国美术史为主的游仙题材绘画作统一研究,并且从绘本和水彩画创作的角度探讨对游仙题材的表现。本文第一章叙述了选题缘起、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