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学术界对十月革命以来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有了较多的研究,但从阶级关系的角度探讨十月革命以来工农关系及其演变情况的成果并不多。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础。十月革命后苏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人阶级由被压迫被剥削阶级转变为领导阶级,农奴也成为社会的主人。在这种新的历史环境下,如何处理工农关系,怎样才能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成为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后面临的基本的问题。笔者阅读了列宁和他同时代的一些主要领导人有关工农方面的论述,收集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力求在研读原始文献的基础上,沿着历史的发展轨迹归纳十月革命以来列宁关于工农关系的思想,把它与当时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评析其历史价值,吸取其经验教训。十月革命初期,布尔什维克党采取的许多措施,不负工人农民所望,从根本上着手解决他们最关注的面包问题和土地问题,因而,赢得了他们的支持。这也为后来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阶级基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虽然为赢得战争胜利创造了条件,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恶化了工农关系。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保障了农民的根本经济利益,缓和了工农关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列宁晚年口授的《论合作社》中明确指出“俄国的合作社现在对我们有多么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意义”。正是合作社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列宁发现了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把私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才能巩固“无产阶级和千百万小农及极小农”的联盟,保证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然而,列宁逝世后,随着党内斗争的白热化,新经济政策被迫中止,通过合作社巩固工农联盟的途径被堵死,工农关系再次趋于紧张。十月革命后,列宁为共产党在执政的环境下如何解决工农联盟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思想。前世不忘,后事之师。今天,重新温习十月革命后列宁为解决工农关系所作的探索,对我们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