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课是以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目标的一门课程。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越国家、地区界限,全方位、高速度的交往日益涌现;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行为将重塑;独特的学科性质及特点要求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总之,由于国际、现代教育、教学以及学科教学等方面的需要使得思想品德加强课师生交往具有非常深远而重大的意义。交往是指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普遍社会现象,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方式,也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交往,以其具有多因素的相互沟通、交流的特殊性质,被赋予了深刻的教育内涵。教学交往作为一个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间通过符号中实现协调、沟通、达成理解共识、联合力量达到某一个教学目的而发生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交往的双方不是简单的“主—客”关系,而是“主—主”关系。即交往的双方,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学生之间,都是以共同的客体为媒介,结成主体间的关系。加强思想品德课师生交往具有非常深远而重大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的交往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关于课堂师生交往问题的研究仍有不足之处:比较重视宏观研究而相对忽视微观研究,比较重视理论的建树而相对忽视实际应用,比较重视提出问题而较少提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案。许多具体的领域如何开展师生课堂交往仍然十分薄弱。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课程,理应承担起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的责任,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沟通,走向双赢,更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既是现代教育的需要,也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内容。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如何开展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师生交往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道德品质,这种可操作性方面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力图解决思想品德课师生有效交往的问题。以实践案例的形式摸索一条初中思想品德课师生有效交往的途径,为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实施师生交往教学提供借鉴。它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为使交往教学更加有效及提高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水平,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建议。文中以交往的哲学理论为指导,以建构主义和符号互动理论为基础,以文献综述法、观察法、课例研究为研究方法,透视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内容脱离青少年的实际;教育形式和过程脱离青少年的主体性;道德认识与行为严重脱离;师生交往对象、内容片面;交往垄断、造作、形式、混乱等交往的现状。提出思想品德课师生交往角色的特征和标准,构建由定向与准备、对话与互动及系统反思与调控三个阶段构成的交往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交往教学理念指导下,以共同的文本为中介,以对话为线索,以创造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教学活动结构、程序与策略的典型范式。此外,通过分析实现思想品德课师生有效交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从而提出了一些思想品德交往式课堂教学模式师生有效交往的策略体系,其中包括情感性策略,即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强化自我意识、体验鉴赏思想品德美、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影响学生的情感等策略使学生充分认识思想品德学习的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观;活动的策略,即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协调发展;多向交往的策略,即通过开展跨课程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的多向交往,使学生更快的走向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