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老龄化增速明显快于世界水平。目前我国老年人为世界老年人的25%左右。年龄越大,脑梗死的发病风险越高。急性脑梗死后,导致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内的部分神经细胞死亡,本来完整的解剖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致交感神经兴奋增高,迷走神经兴奋减低,引起机体多个系统功能异常,其中最常引发的是心血管疾病,这也是急性脑梗病人在发病初期即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是健康人存在的一种特殊生理现象,它不易被检测到,只有在正常窦性心律存在的前提下,偶然发生的一次单独不连续的室性早搏后,才能被检测到。它是近些年研究出的预测心血管疾病的指标,能较准确的反映交感与迷走神经情况,是窦房结对室性期前收缩的灵敏变化。本文通过对脑梗死并伴有室性早搏的老年患者进行临床及实验研究,明确不同部位脑梗死老年患者心率震荡的发生特点,并采用药物干预,对其治疗前后指标对比分析,为临床诊断及评估预后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11月期间在泰安市中心医院老年二科住院治疗的存在室性早搏(排除影响自主神经功能活性的其它共存疾病如冠心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肝、肾功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99例作为实验组(分为3个亚组:A、深部白质亚组;B、半球皮层亚组;C、脑干小脑亚组)。同时在体检中心筛选50例仅存在单发室性期前收缩的健康人,作为对照。对照组在当天体检时,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在住院后的第2天及第14天清晨空腹且安静状态下采集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别测定这两个组血浆中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水平,并记录数值。将上述实验组及对照组均行24h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y,DCG),实验组治疗14天后再次行Holter,所有被检测者要求室早前必须有3个或3个以上窦性心律,室性早搏后有20个或以上窦性心律。根据TO、TS的测量与计算方法,求出HRT的这两个重要参数:TO与TS值。分别将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不同亚组之间,进行Ach、TO、TS的数据统计,通过统计学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实验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依达拉奉联合长春西汀治疗14天,比较干预前后患者Ach、TO、TS值的变化,分析评价治疗疗效。 结果: 1、急性脑梗死后患者Ach含量较健康查体者明显减少,TO值明显增大,TS值明显减小。 2、实验组三个亚组Ach、TO、TS值分别比较:C组与A、B组之间这三个值分别比较,均存在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与B组,此三个值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3、治疗前后脑梗死患者血浆中Ach的含量均与TO值呈负相关,与TS值呈正相关。 4、给予脑梗患者药物干预后血浆中Ach的含量均较干预前明显增加,P<0.01,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C组增幅最大,较其余两组增幅明显,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增幅基本一致,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三个亚组TO值均较干预前明显减小,P<0.01,差异均有显著性,TO值的减小幅度基本一致,P>0.05,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TS值均较干预前显著增大,P<0.01,有统计学差异。C组TS值的增幅较A、B组明显,P<0.05,差异均有意义。A组与B组比较TS的增幅基本一致,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急性脑梗死后患者外周血浆中Ach含量减低,心率震荡(HRT)现象减弱甚至消失。 2、不同的梗死部位对HRT的影响程度不同,血浆中的Ach含量亦存在差别。 3、HRT的异常与迷走神经功能变化密切相关。迷走神经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HRT正常存在时,提示这种保护作用完整,而HRT减弱或丧失则提示这种保护机制丧失,预示着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将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