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图书馆在学习、教学和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图书馆环境的变化,学习和科研模式的变革,传统的服务模式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图书馆正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改变传统的围绕馆藏资源开展的图书信息服务,调整图书馆文献资源结构、空间布局和人力资源配置等。图书馆由p-print走向e-print的服务模式。在用户驱动和技术驱动的背景下,图书馆提出了“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 IC)创新服务模式。信息共享空间集信息资源、知识专家、咨询专家、情报分析专家、学习和科研设备、实验室等资源于一体,在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信息咨询、信息素养培养,以及交流、互动和协作服务平台等。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信息共享空间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构建日渐成熟,同时IC出现了新的形式和变化。本研究利用CiteSpaceⅡ可视化分析工具,分析了IC的发展、演化和趋势。指出图书馆IC服务正在向跨组织、跨地域的方向发展,而知识协同正是其关键所在。因此,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相关性分析,主要从协同主体、协同客体、协同媒介以及协同效果四个维度,研究了图书馆IC用户信息行为以及知识协同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IC的基础理论、Web2.0理念和技术、知识协同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分析了信息共享空间中科研和学习活动中知识的流动规律,并构建了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图书馆协同服务模式,提出了该模型的概念框架和协同服务模式的结构框架。基于IC的协同服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为用户提供支持知识交流、知识分享、知识互动和知识创新的协作环境,支持高校、图书馆、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科研机构、科研团体之间的协作。本研究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进一步说明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图书馆协同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