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互联电力系统的安全性评估及控制策略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FDS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风电系统和区域电网之间互联进程的加快,各类频发的故障事件(如短路故障、负荷突增、发电机故障切除等)以及风能间歇式特性引起的故障,正在威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开展风电互联电力系统的安全性评估及安全稳定性提升的控制,对于保障风电互联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大规模风电并网场景下,由于并网接口采用变流器,从而使风电系统与电力系统解耦,导致风电互联电力系统的等效旋转惯量降低,削弱了系统抑制频率波动的能力。于是,确保频率安全稳定是风电互联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在系统受到故障扰动后,根据频率响应的时序,将频率响应过程划分为暂态过程、动态过程与稳态过程三个阶段。暂态过程时间短,在扰动下若不能快速干预,将会影响风电互联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对于动态过程,若缺乏精确的频率预测值作为先验信息,则无法宏观调控风电互联电力系统的频率安全性。因此,执行暂态过程与动态过程的频率安全性评估与控制,才能保证系统顺利过渡至预定的稳态阶段。据此,本文以风电互联电力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由于风电并网引起的等效惯量降低、风电变流器响应较快等导致的频率安全稳定问题,从挖掘测量的数据与频率安全性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探索频率安全稳定性提升的控制策略两个角度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性成果如下:(1)考虑系统受到故障扰动后的频率响应机理以及分析风电影响电力系统暂态频率偏移安全性的因素,结合风电替代比例、风电场输出功率等特征,构建频率响应的正常、故障、恢复与稳态4个状态的隐马尔科夫模型,提出基于隐马尔科夫模型的暂态频率偏移安全性评估方法,解决暂态过程的频率偏移安全性评估问题。此外,所提方法还能较好地处理风电互联电力系统样本数据不平衡的问题。从而实现风电互联电力系统暂态频率偏移安全性的高效、高精度评估。(2)基于虚拟同步机控制原理和模型预测控制理论,在预测控制中同时考虑两个优化目标,即限制系统频率波动和双馈风电机组转子电流波动幅度,提出基于模型预测的虚拟同步机控制策略,通过增大系统等效惯量和提升频率最低点,从而优化了风电互联电力系统暂态过程的频率响应。最终提升暂态过程的频率安全稳定性。(3)构建考虑风电影响的输入特征,结合堆叠降噪自编码器生成输入特征两种特征构造方法,提出集成的深度置信网络频率准稳态值预测模型。依据不同输入特征以及分别训练相应的深度置信网络,然后将两个子模型经由概率机制集成,解决单一模型在预测频率准稳态值时精度不高的问题。从而实现风电互联电力系统的频率准稳态值高精度预测。(4)为了使系统的频率快速且稳定地恢复,通过构建风电互联电力系统的模型,提出风电互联电力系统的外层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以及风电场的内层模糊控制策略,协调控制使风电场参与系统频率恢复。通过优化功率分配方式,实现风电互联电力系统实时协调控制、频率快速且稳定地恢复。此外,在风电场内通过模糊控制策略,利用储能短时输出大量有功功率的优势,解决了频率二次跌落问题。最终提升风电互联电力系统动态过程的频率恢复能力。
其他文献
铁磁性套管因具有造价低、可靠性高等特点而广泛用于井下油气资源开采过程中。井下套管处于高温高压环境,经过油气常年的冲刷和腐蚀,套管容易发生变形、扭曲,甚至出现破损从而导致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有必要对在役油气井套管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无损检测方法因不对被测试件造成二次伤害而大量应用于工业设备的检测中,其中涡流检测技术具有无需耦合剂、不接触被测试件等特性,在上世纪60年代便应用于井下套管的检测中
道路信息获取在环境、经济、军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在应急救灾领域中,面对复杂地形、恶劣天气的情况,实时快速掌握道路的基本信息和道路周边状况更是尤为重要。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作为一种可机载或星载的微波成像雷达,因其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对地观测的能力,自发明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遥感和测绘。随着SAR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质量高分辨率SAR影像的获取已不
空间交会对接是航天器长期在轨运行期间不可缺少的操作,是载人航天活动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术。空间对接机构是实现空间飞行器的在轨机械连接、建立空间飞行器之间的联系、保证空间飞行器安全分离的系统。由于具有寿命长、成本低以及精度高等优点,模块化空间对接机构被应用于各种在轨装配服务与卫星回收捕获等领域,与传统对接机构相比,模块化空间对接机构可在复杂工作环境下进行在轨组装、在轨更换、功能拓展和升级等作业,不仅
热活化延迟荧光(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TADF)材料可以通过逆系间窜越通道(Reverse intersystem crossing process,RISC)将三线态激子上转化至单线态,再通过单线态激子的辐射跃迁实现100%内量子效率,成为近年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领域
能源短缺和碳排放是世界各国持续关注的重要议题。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量转化装置,在降低碳排放和缓解能源危机方面具有巨大潜力。PEMFCs拥有高能量密度、运转安静、可快速冷启动等优势,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船舶、航空航天、军工设备等领域。质子交换膜(PEM)是PEMFCs内部最重要的核心组件之一,具有传导质子和分隔反应气体的双重功能。因此,PE
二维层状材料,例如石墨烯(graphene),二硫化钼(Mo S2),二硒化钨(WSe2),氮化硼(h-BN)等,具有原子级的厚度和优异的电学、力学及光学等物理特性,在新型二维器件的研究和应用中展示出巨大的潜力;诸如二维晶体管、反相器和二维机电谐振器等各类新型二维器件也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不断催生出新的重要研究成果。在二维器件研究中,器件制备工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不仅直接影响到各类器件研究
随着红外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探测精度逐步提高,飞行器的红外隐身设计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基于速度突防的理念,飞行器的飞行速度越来越快,导致其表面温度和红外辐射强度急剧升高,受到的红外探测威胁也与日俱增,需要采用有效的红外隐身措施,以提高战场生存能力。与通常的载人飞行器相比,无人高速飞行器的红外隐身面临战场环境复杂、服役环境恶劣、材料性能要求高、多频谱兼容隐身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使其红外隐身设计的难度更
空间电磁场是指分布于空间中且忽略时间因子后的稳态或准稳态电磁场。传统的空间电磁场分布调控侧重于远场区的波束方向图赋形。然而随着电磁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局域微波热疗、近场成像、近场无线输能等为代表的应用场景,不再侧重对角度域波束进行控制,而是希望在任意给定目标区域内对电磁场的空间分布进行精细化调控,从而更为准确地实现能量传递或信息获取。尽管目前已经有诸如近场聚焦、平面波综合等专门类型的电磁场赋形
湿地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为生物圈和人类社会提供了一系列必不可少的生态服务功能。然而,当前湿地却面临着来自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胁迫,导致了天然湿地的严重退化和萎缩,这使得针对湿地未来气候风险的评估研究以及相应的适应性管理策略的制定迫在眉睫。明确不同类型环境因子如何影响湿地物种的生境适宜性是制定科学湿地管理策略的首要前提,能够为气候变化下优先保护物种和区域的选取提供科学指导。生态位模
高压BCD(Bipolar-CMOS-DMOS)工艺将Bipolar器件、CMOS器件、DMOS功率器件同时制作在同一芯片上,综合了三类器件各自的优点,使得设计人员可以灵活地设计集成了功率、模拟和数字信号处理功能的功率集成电路。自上世纪80年代意法半导体公司首次研发成功之后,高压BCD工艺短时间内即成为了功率集成电路的主流制造工艺,并对功率半导体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衬底材料的分类上,BCD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