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近代教育经历了一个艰难发展的过程,在中与西的交流与碰撞中,在传统与现代的反复与纠葛中,新教育从无到有,渐成大势。五四运动之后,向西方学习成为一种潮流,各种教育理念不断传入中国,教育上出现科学化和民主化的趋向,教育开始关注下层人民,出现了平民教育运动,并最终发展为乡村教育运动。与各种教育理念同时传入中国的是各种救国思潮,职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被不同人奉为圭臬,教育救国论者把眼光放在广大破败的农村,认乡村教育是改造中国社会的惟一路径,乡村师范教育作为乡村教育之“母机”受到重视。江苏省乡村师范教育自1922年五所农村师范分校设立,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22年至1927年为起步阶段,这时期的苏省乡村师范教育体现出其初创时期的摸索特征,关乎乡村师范教育之宗旨、课程、意义还处于讨论之中,其榜样意义巨大。1927年至1932年为发展阶段。晓庄实验乡村师范学校的设立开苏省乡村师范教育发展阶段之始,其全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给苏省乡村师范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各乡村师范学校学习晓庄办学方式和改造社会之精神,乡村改造事业开展起来。1932年至1937年为徘徊期。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苏省乡村师范教育受影响,学校数量减少。更为重要的是,1932年后的国民政府加强对乡村社会的控制,乡村师范学校独立精神渐趋丧失,改造社会之精神大打折扣。对苏省乡村师范教育进行探讨,对其办学实况的考察是其中之义。本文对苏省乡村师范教育办学实况的考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选取了研究乡村师范教育绕不过去的晓庄实验乡村师范学校,通过对晓庄实验乡村师范学校最具特色的办学理念、教育理念和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的阐述来考察晓庄实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二部分选取了栖霞乡村师范学校,栖霞乡村师范学校是江苏省乡村师范教育史上重要的一笔,其办学亦颇有特色。通过对其师资、劳动生产训练和乡村推广事业的考察,可窥其办学实况。第三部分,本文对苏省其余五所乡村师范学校办学实况进行一般性考察,从师资状况、课程设置比例、乡村改造事业三个方面来看这五所乡村师范学校的办学实况。研究苏省乡村师范教育,对其利弊得失的考察亦是题中之义。首先,从教育目标上审视,苏省乡村师范教育有两层目标,其直接目标是为苏省乡村小学提供合格师资,事实上乡村师范学校确实为苏省乡村小学提供了一批合格的师资。在更高层面上,苏省乡村师范学校还承担着改造乡村社会之责,乡村师范学校只是部分改造了附近乡村,并没有达到最初改造乡村社会乃至复兴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在对苏省乡村师范教育得失探讨的同时,亦对其得失原因进行探讨。分析苏省乡村师范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可资现代教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