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红细胞的功能就是携带氧转运至全身各组织,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但近年的研究发现,红细胞还具有多重的、强大的免疫功能。早在1930年Duke等在研究锥虫的血清活性时观察到在有特异性抗血清和补体存在时锥虫可粘附到灵长类动物的红细胞上。1953年Nelson发现经过特异调理的密螺旋体和肺炎球菌能与人红细胞发生粘附反应。1979年Fearon分离、纯化了这种具有粘附作用的糖蛋白,并发现这种糖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单核细胞、B淋巴细胞、肾上球上皮细胞及淋巴滤泡内的树突状细胞上,并称其为红细胞补体受体1(eryhrocyte complement receptor type1,E-CR1)。红细胞补体受体1(E-CR1)具有较多有生理功能:(1)作为C3bBbP转换酶的促衰变因子,抑制经典及旁路途径补体的活化,免受补体对自身的攻击与破坏。(2)运送经补体调理过的免疫复合物到肝脏和脾脏,使免疫复合物在肝脏、脾脏内被清除。(3)作为因子H的辅因子帮助因子Ⅰ裂C3b。作为因子Ⅰ唯一辅因子使之C3b裂解为C3c及C3dg。(4)活化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对C3b介导的免疫复合物的吞噬,诱导单核细胞分泌白介素1,增强B细胞的分化。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器官非特异性的、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补体免疫及众多的细胞因子。在活动期SLE的血液中常可检测到异常增多的免疫复合物。如果这些免疫复合物不能被有效清除,即可沉积在器官和组织内,诱发和加重自身免疫损伤。ANTHONY等及ANGELO等发现E-CR1与抗磷脂抗体水平成负的线性相关,与细胞上的C4d/C3d水平及血中CH50水平成正相关,但是目前尚未见到E-CR1与SLE活动性相关性的研究报告。实验目的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对SLE外周血E-CR1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测定,并分析其与SLE活动性指数的相关性,以期为SLE的发病机制及SLE活动性监测开拓一新的研究领域及方法。材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选择2006年10月至2007年2月期间72例我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患者,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RA)制定的SLE分类标准,全部为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35.31±11.63岁(16-62岁),平均病程41.40±44.10月(1个月-192个月)。选择正常健康人员20例作为对照组,全部为女性,平均年龄为28.7±9.23(21-46岁)。SLE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构成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二、主要试剂及实验仪器1.主要试剂生物素标记的鼠抗人CD35单克隆抗体(美国Ancell公司生产)链卵白素藻红素(Steptavidin-phycocerythrin)(美国eBioscien公司生产)含1%牛血清磷酸缓冲液。2.主要实验仪器流式细胞仪(FACSCOn,美Becton-Dickinson公司生产)低温离心机(日立公司生产)漩涡振荡器(日立公司生产)三、实验方法1.标本采集:清晨抽取受试者空腹肘正中静脉血3ml,注入含肝素抗凝的一次性离心管中,混匀。2.试剂准备:(1)一抗稀释:原液Monoclonal anti-human CD35/Biotin浓度为1.0mg/ml,按160倍稀释后浓度为0.0625g/10μl。(2)二抗稀释:原液streptavidin-PE(phycoerythrin)的浓度为250μg/ml,1:25倍稀释后浓度为0.125μg/ml。3.红细胞悬液制备:将3ml抗凝血轻轻摇匀,取10μl血注入流式管中,加入2ml含1%牛血清的磷酸缓冲液(PBS)混匀,以1000 r/min离心4mins。弃上清,再按上述方法稀释、离心3次备用。4.加一抗:在离心后的流式管内加入1mlPBs,混匀,另取两个流式管,其中一个管标为空白管,另一个管标为实验管(加一抗),在空白管和试验管内分别加入混匀的红细胞悬液0.1ml。在试验管内加一抗10μl,混匀,室温避光放置30mins。5.加二抗:30 mins后将实验管加入PBS2ml,混匀,以1000r/min离心4mins,共稀释、离心3次,弃上清备用。在实验管内加入二抗10μl,混匀,室温避光放置20mins。6.上机准备:20mins,后将实验管加入2mlPBS,混匀,以1000r/min离心4mins,共稀释、离心3次。将离心后的空白管、实验管加PBS 0.3-0.5ml混匀,上机。7.E-CR1测定利用流式细胞仪对样本进行检测。PE受激发后发出红色的荧光。以“门技术”划定红细胞,测定每个标本门内10000个细胞。测定结果用cell Ques plot软件(美国BO公司生产)进行数据分析。分别记录红细胞表面CR1的平均荧光强度。8.在测定E-CR1抽血时,同时抽血测定补体C3、C4及血沉(ESR)。9.对入组的每位SLE患者做SLE活性指数(Systemic Lupus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国际狼疮协作组/美国风湿病学院系统性红斑狼疮损伤指数(The Systemic Lupus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ng Clinics/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Damage Index for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ICC/ACR Damage Index for SLE,SLEDI)和系统性狼疮活动性测量(Sytemic Lupus Activity Measure,SLAM)测定。四、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P<0.01有非常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P<0.05认为有相关,P<0.01认为有明显相关。实验结果1、SLE患者与对照组E-CR1的结果为:SLE组E-CR1:20.25±9.15,对照组57.00±10.41,P<0.01。SLE组E-CR1明显少于对照组。2 SLE患者E-CR1与SLAM有明显负的线性相关(P<0.01),与血沉(ESR)有负的线性相关(P<0.05),与SLEDAI、SLEDI、补体C3、C4无相关性(P>0.05)。结论1、SLE患者E-CR1明显少于对照组。2、E-CR1与SLAM有明显的负相关,与ESR有负相关,可作为评价SLE病情的指标之一。3、E-CR1与SLEDAI及SLEDI无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