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大量农民舍弃自己原来的旧房,将新居建到城镇、公路沿线或规划新区中,原有宅基地被空闲或废弃,造成农村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向外围扩张,也占用了大量耕地,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面临严重挑战。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必须要对农村废弃、闲置土地进行综合整治,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而且可以显著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为实施“增减挂钩”、“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黄土丘陵区具有立地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特点。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居民点分布较为分散且规模较小,造成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加之交通闭塞,给农民日常生产、生活造成很大不便。黄土土质疏松、地形起伏度大,导致坡体稳定性差,地质灾害(崩塌、滑坡)频发,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改善当地立地条件,释放土地资源潜力,保护当地人员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亟需进行土地整治。澄城县北部为基岩山地,多条沟谷贯穿县域南北,形成面积巨大的丘陵沟壑区。由于该区地形条件的限制,农村居民点的立地条件较差,且多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制约了当地城镇化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此,对该区农村土地进行立地整治规划显得尤为必要。本研究利用Landsat TM/OLI影像,结合多源数据,解译获取澄城县2000,2008,2015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对其进行动态变化分析;之后以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结合农村居民点立地条件,利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对农村居民点的适宜性程度进行评价,确定适宜等级和土地整治方向;以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为基础,结合耕地立地整治评价指标因素,从耕地用途稳定性和耕作便利度两个方面对澄城县耕地的适宜性等级进行评价,明晰耕地立地质量的空间分布情况;结合黄土丘陵区特点,选择尧头镇为研究区,从土地平整、沟道、道路3个方面进行规划设计研究,制定优化方案;基于美学视角,对研究区土地整治景观分布格局进行美学评价,丰富土地整治内容和整治方向;参考土地立地评价结果,结合当地地貌特色,选择蔡袋村和浴子河村2个典型地块进行以整治还田为目标的规划实施方案制定与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区农村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为剧烈。2000-2008年间,草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变化幅度分别为2.06%,0.15%,耕地面积增加,增加幅度为0.35%。2008-2015年间,耕地面积继续增加,且变化幅度较高,为10.63%,农村居民点面积增加幅度为3.31%,草地面积持续减少,年变化率达到了 33.28%。在研究时间段内,澄城县主要地貌类型草地呈持续减少趋势,农村居民点用地是先减少后增加,耕地面积持续增加但增加幅度不一。(2)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存在较大差异。从居民点斑块个数来看,尧头镇适宜性高的居民点个数占总居民点个数的比例最低为44%,冯原镇50%,寺前镇66%;适宜性高的居民点个数占总居民点数量比例最高的是城关镇、庄头镇、安里镇分别为94%,81%,79%。由此可见,农村居民点立地分布不合理的区域主要为尧头镇和冯原镇,该区土地整治潜力巨大,将是未来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重点区域。(3)耕地立地评价等级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耕地适宜性等级为一级区的面积占其所在乡镇总面积的比例最高的乡镇为韦庄镇、寺前镇、安里镇、城关镇和庄头镇,分别为60.17%、60.03%、35.23%、32.76%和17.75%,最少的是冯原镇、尧头镇、交道镇和赵庄镇分别为0.03%、1.26%、2.33%和3.49%。五级区面积占其所在乡镇总面积的比例最高的是冯原镇和尧头镇分别为56.15%和32.21%,最少的为韦庄镇和寺前镇分别为0.15%和1.31%。可见冯原镇和尧头镇农田立地条件较差,亟需实施农村土地立地整治,以改善当地落后的农田基础配套设施。(4)在中尺度土地立地整理规划中应用GIS技术能产生的良好效果。结合GIS技术在土地平整的土方量计算方面,可知挖方平面面积为645.28hm2,填方平面面积为1341.24 hm2,挖方量小于填方量,挖方面积最大的区域分布在尧头镇北部的锁头村,挖方平面面积为73.985hm2,填方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的曹村、耀显村以及锁头村,南部主要分布在蔺庄河村和杨家村;沟道多修建在塬面与沟壑连接处,利用地势修建沟道,这种规划可在完善农田配套设施的基础上,减少施工量。新建道路主要为沟通居民点与居民点,居民点与田块,田块与田块的道路,新建道路将显著改善当地交通状况,方便居民日常的生产与生活。(5)土地整治美学效果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尧头村和权家河村景观美学度较高,蔺庄河村、曹村、杨家村、耀显村等级次之,景观美感最差的区域是东村、段庄坡村、浴子河村和石沟村。研究结果表明,景观美感是以研究区景观斑块空间分布、形态、规模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土地整治过程中,要重视微观斑块的美学设计,因地制宜,对于美学效果较差的区域要重点发现,重点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