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洛夫作为一位创作力惊人的现代汉语诗人,迄今为止已出版诗集三十七部,诗歌数百篇,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重要的诗论文章,其关于现代汉语诗歌创作的诸多理论和实践,已成为讨论20世纪中国诗歌所不能绕开的话题。究其原因,不仅在于诗人将从传奇般的人生经历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领悟融化在诗歌中创作中,还在于其不断学习,在诗歌中反映出了中国古典诗学和西方诗学的双重维度,从而提供了一条现代汉语诗歌创作的新可能。正如诗人自己所言,他的一生经历了两次流放,一次是上世纪40年代,洛夫从大陆漂泊到台湾,还有一次是洛夫晚年后,从台湾漂洋过海,定居大洋彼岸的温哥华,这两次大的人生转折不仅使诗人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给洛夫日后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洛夫的创作风格也经历了两次明显的转变,一次是从躁动不安的超现实主义转变为向中国古典诗学学习,变得含蓄沉稳,另一次的转变更大,洛夫试图超越民族与国家的界限,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生命存在的意思,探索诗歌艺术。早在洛夫诗歌创作之初,台湾诗歌研究界就有相关的讨论文章,到了后来,更是有诸如简正珍、叶维廉、李英豪等名家对其诗歌进行了细致的研究。80年代以后,大陆学界逐渐加入到了洛夫诗歌研究的阵列中来,先后有李元洛、费勇、龙彼得等人发表专论、专著,就洛夫诗歌的创作技巧和思想内涵进行研究。新世纪以后,随着长诗《漂木》的发表,洛夫研究更是持续升温,在两岸诗歌界学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本文大致将洛夫的诗歌创作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超现实主义色彩明显的创作前期(1950至1970年代)、向中国传统诗学回望的创作中期(1980年代至20世纪末)和以“天涯美学”为标志的创作后期(新世纪以来),分段研究,整体关照,并以洛夫的现代禅诗研究为重点,对其“天涯美学”作出更进一步的解释,从而试图找到一条洛夫诗歌创作的内在线索,以方便我们更好的理解洛夫,理解洛夫创作风格的变化与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