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救助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作为政府救助的积极补充,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对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中国的社会救助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实证研究、问卷调查的方法,运用政府失灵理论、志愿失灵理论和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分析中国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现状,以中华慈善总会为例,来阐述中华慈善总会参与社会救助的项目和实施情况,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目前中国非营利组织在参与社会救助过程中的困境,通过借鉴西方的成功管理经验,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笔者为中国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针对目前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中政治与法律体制环境限制、社会基础薄弱群众基础有限和公信力缺失的困境,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化解途径:一是优化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法律环境;二是加强社会基础,增强群众捐赠意识;三是增强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公信力。本文作为一项兼具继承性和开拓性的研究,对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思考和梳理,不仅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有意义,而且也是新型社会救助创新的课题。充分挖掘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空间,探索非营利组织如何更积极有效的参与社会救助,不仅有利于健全和完善中国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和运作的效率,更有利于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根本利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