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堆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的应用研究

来源 :南京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rat19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度是影响粮食储藏时间长短和品质好坏的重要因素,高大平房仓仓顶隔热较差、浅圆仓仓体墙壁传热快,夏季粮堆表层升温较快,长时间处于“热皮冷心”的状态,不利于粮食储备。解决粮堆“热皮冷心”现象,对提高粮食的耐储性、保证粮食储存质量有重要的作用。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利用粮堆自身冷能循环的优势,近年来开始在粮库中推广使用,该技术对长期储藏的粮食既可起到控温控湿、均温均湿、减少能耗的作用,又可抑制储粮有害生物孳生、减少化学药剂使用、改善工作环境和降低储粮损失损耗等,为绿色储粮提供了新方法,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应用的合理性确定还存在不足,限制了内环流技术在粮食行业的进一步推广。因此,本文通过对该技术在三北地区的应用情况进行探究,对不同仓房进行改造,分析该技术应用的控温效果,利用CFD模拟仿真技术从质热传递的角度验证技术的有效性,寻找技术应用存在的局限性。通过对粮仓保温隔热材料的筛选,探究内环流技术在长江以南地区实仓应用期间的粮情和稻谷品质变化情况。同时开发了一种新型均温式粮仓,研究了新型粮仓应用后的均温效果和储藏稻谷品质变化情况,实现技术优化。具体结论如下:
  (1)研究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在三北地区的应用情况,并通过CFD模拟仿真技术从质热传递的角度验证技术的有效性。各示范库点于2018年冬季进行通风蓄冷,冷心充足,冬季通风后平均粮温为-12.2℃~5℃。2019年夏季开展内环流控温实验,通过对比各库试验仓与对照仓的粮堆内部温度分布,发现试验仓表层粮温降幅为2℃~5℃,可将高大平房仓表层粮温控制为16℃~22℃,浅圆仓表层粮温控制为24.5℃以下,且有利于缩小粮堆各层温度梯度。通过对甘南直属库4-2号仓仿真模拟,发现粮堆内部内环流系统运行下的质热传递规律,表层均温效果明显,仓体墙壁冷量供给低于粮堆表层中心部位,墙体四周对流较弱造成仓体墙壁温度显著高于粮堆中心部位。实仓检测结果表现为环流后试验仓表层平均温度为22.19℃,中上层平均温度为10.65℃,温度梯度减小约4.24℃,且墙壁四周温度高于中心部位,模拟结果与实仓应用发现该技术存在的局限性结论具有一致性。
  (2)对比分析6种不同规格的隔热材料,其隔热性能表现为:酚醛保温板(60mm)与酚醛保温板(40mm)最佳,其次是纳米微孔绝热板(10 mm)、酚醛保温板(20 mm)、纳米微孔绝热毡(10 mm)和纳米微孔绝热毡(5 mm)。筛选出双层酚醛保温板(40mm)为最佳隔热保温材料,76℃恒定仓壁温度辐射,仓内稻谷水分含量、脂肪酸值、发芽率和黄粒米,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铺设40mm酚醛保温板储藏下的稻谷脂肪酸值约21mg/100g,出糙率约83%,整精米率约62.5%,黄粒米约1.2%,均相对较稳定,水分含量和发芽率仅表现为靠近热源处变化显著;而不做隔热处理,储藏条件对稻谷水分含量、脂肪酸值、发芽率和黄粒米影响较大,尤其表现为脂肪酸值高达31.16mg/100g。
  (3)利用筛选出的最佳保温材料指导中央储备粮南京直属库有限公司进行隔热改造,从稻谷品质和水分迁移两个角度探究内环流控温技术在长江以南地区应用的可行性。试验仓内环流控温储藏和对照仓空调控温储藏下的表层稻谷水分含量、发芽势和发芽率、出糙率、整精米率、黄粒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试验仓表层稻谷脂肪酸值为17.57mg/100g,相对稳定,对照仓表层稻谷脂肪酸值为27.57mg/100g,两仓总体粮情均较好。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探究各粮层水分迁移情况,发现环流后稻谷内的氢质子自由度降低,水分子流动性减弱,由自由水向结合水迁移。表层在环流作用下接收大量冷心冷量,存在水分梯度差异,空气中的部分过饱和水蒸气会附着和凝结在稻谷表面形成自由水;环流后期冷心不足,稻谷抗逆性增强,自由水转化为结合水。
  (4)针对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前期实仓应用的局限性,设计并制作一个直径为1.8m内环流均温式粮仓,通过环流前后温度场、稻谷品质变化验证新式粮仓的效果。新型粮仓应用下稻谷的出糙率、黄粒米、垩白粒率、爆腰率、表面颜色(a*值、b*值和L*值)比较稳定,储藏品质劣变速率低,但对水分含量、脂肪酸值、整精米率、垩白度、质构品质(硬度和弹性)和糊化特性(峰值黏度、最低黏度和最终黏度)影响较大。环流后粮堆表层平均粮温为低于23℃,墙壁温度低于中心粮温,避免出现局部高温的情况,均温效果很好。
其他文献
立构复合(SC)结晶是高分子结晶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高分子的特殊的共晶形式。互为对映异构体(如左旋/右旋、等规/间规)的高分子在共混物和嵌段共聚物中可发生SC结晶。SC晶格中分子链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可形成紧密的堆积,这种结构特征赋予立构复合结晶材料更高的熔点、耐热性、机械力学性能、耐溶剂性等,SC结晶也可以使一些非晶或难结晶的高分子变为易结晶的状态。因此,立构复合结晶为高分子材料综合性能优化
低温等离子体(NTP)-催化治理挥发性有机废气(VOCs)技术,常用于治理低浓度有机废气与恶臭,可快速引发,设备在常温下运行,在有机废气治理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一般的NTP设备内,有机废气能够快速降解,但难于彻底降解,且可能产生副产物,包括有机小分子、O3、CO、N2O与NOx等。该副产物组成复杂,具有污染性和危害性,某种程度上限制了 NTP-催化技术的实际应用。本文首先对二甲苯的三种同分异构体
贵金属纳米颗粒因其优异的催化性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也面临着反应条件下稳定性差的问题。利用载体的性质限制纳米颗粒的团聚,影响活性中心的结构,进而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本论文围绕铈(Ce)基载体负载贵金属钯(Pd)催化剂的结构调控及催化性能研究展开。通过适宜的制备方法,控制Pd颗粒大小及其在铈基载体上的位置与分布,探究Pd在无空间限域、部分限域和完全限域情况下的结构演变
当今化学工业的发展重点已从通用型产品规模化生产的效能提升,逐渐转变到高性能专用产品高效、绿色制造技术的开发。聚合物材料的性能为高分子链结构所决定,其根本是组成聚合物链的单体序列结构。因而精确控制单体单元在聚合物链中的连接顺序是定制聚合物链结构的关键。为此,本文将半连续聚合方式与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eversible addition-fragmentation chain trans
高性能数值计算是先进飞行器结构轻量化设计的重要基础。所谓高性能,即实现精度与效率的综合平衡。本文将等几何分析与边界元法有机结合,建立了求解三维弹性问题的等几何边界元法,实现了设计模型和计算模型的统一,保证了几何信息完整性,消除了网格划分过程,有效提高了计算模型几何精度。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等几何边界元法计算效率问题,着重研究了等几何边界元快速计算方法,提高了等几何边界元法的实用性。
  针对结构设计过程中演化状态计算效率问题,提出了降阶等几何边界元计算方法。基于本征正交分解,建立了先验降阶策略,实现
气膜冷却是先进燃气轮机涡轮叶片中经常应用的外部冷却方法,冷却结构设计中通常在叶片前缘、吸力面及压力面等位置布置多排气膜孔。为了衡量多排气膜的冷却效果,工程应用中可以利用已知的单排气膜冷却效率数据并采用叠加预测方法来进行估算。但受到实际工况的限制,叠加预测结果精确度不高、偏差较大。因此,了解气膜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得到多排气膜冷却效率叠加预测准确性规律,有利于提供准确的涡轮叶片热边界条件,对涡轮叶片的热分析及冷却结构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重点研究了双排离散气膜孔后射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针对影响冷
本文以斜爆震发动机在高超声速推进领域的应用为背景,主要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超声速气流中的斜爆震波的流场结构和驻定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特别是对湍流状态下以及边界层影响下的斜爆震流场结构和驻定特性进行了探索。
  分析了无粘条件下斜爆震波的两种过渡区结构的形成机理并建立定量判别指标。提出斜爆震波后和诱导斜激波后区域的状态差异是不同过渡区结构形成的直接原因。当两个区域状态差异较大时,状态匹配需要有激波才能实现,从而形成突跃型过渡区结构;而当状态差异较小时,则仅需弱压缩波即可完成状态
内陆河连接陆地生物圈、岩石圈以及大气圈三大碳库,其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锡林河及其流域作为研究区,根据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沼泽、沙地、养殖区、草地、水库、景观湖和工厂)划分布设18个样点,在2018年4月、6月、8月、10月和2019年4月、6月进行野外采样,分析环境因子、碳分压(pCO2、pCH4)、碳通量(FCO2、FCH4)以及碳输移的时空变化特征,开展环境因子与碳逸出、碳浓度的相关性分析,阐明环境因子对碳逸出与碳输移的影响机制,主要结果如下:
  1.
中国是草原资源大国。草原畜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增加牧民收入、促进牧区繁荣和边疆稳定的历史使命和长远需要。当前草原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草原畜牧业发展与草原生产能力不协调,草原退化面积迅速扩大,严重影响了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牧区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草畜平衡,扭转草原退化的被动局面,促进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通过呼伦贝尔草原牧业四旗17年间(2000~2016年)3~10月草地生产力和草原面积数据,计算牧业四旗草地产草量,分析牧业四
厌氧氨氧化工艺作为一种高效低耗的自养脱氮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该过程中生成一定量的硝酸氮,使得出水不能达标排放。生活污水中含有一定量的有机物及磷元素,本论文基于反硝化除磷结合厌氧氨氧化工艺对城市生活污水进行碳、氮、磷同时脱除,为开发节能降耗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提供技术基础。论文主要开展低基质厌氧氨氧化脱氮工艺运行参数优化;反硝化聚磷菌、短程硝化菌富集培养及工艺操作条件优化;反硝化聚磷/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Partial Nitr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