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而非对立——《诗章》和《神州集》中的中国形象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yo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托邦文学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最早可以追溯到托马斯·莫尔(1478-1535)的《乌托邦》。乌托邦文学反映了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理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一系列变化,一部分人开始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忧心忡忡,于是反乌托邦文学应运而生,并且兴盛于二十世纪。当乌托邦文学在尽力为人们呈现一幅幅人间仙境的时候,反乌托邦文学却构建了一个与之相反的梦魇般的隐喻图景。本文正是从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文学的角度分析了埃兹拉·庞德(1885-1972)的两部著作《神州集》和《诗章》中的中国形象,并指出两者统一而非对立的关系。 本文首先分析了《诗章》中的中国形象。《诗章》是一部耗费了庞德55年心血的巨著,它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其中包含了多个国家的文字及文化,各色的历史人物和各种各样的历史故事。这些因素使得《诗章》难以理解,英国诗人邦廷在他的一首诗中甚至将其喻为高耸的阿尔卑斯山。鉴于其难度以及本文讨论内容的相关性,本文主要针对其中和中国形象的构建相关的《中国诗章》、《比萨诗章》等章节展开分析。庞德在寻找救世良药时接触了中国文化,并且非常欣赏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因此《诗章》后面部分有很多对中国的描写。在追溯了庞德的乌托邦思想之后,本文认为庞德在《诗章》后面部分中从统治者、个人修养、社会环境、经济以及宗教等方面构建的乌托邦式的中国形象,并以此寄托他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的社会理想,本文还指出了庞德构建此中国形象的原因。 另一方面,在《神州集》中存在着另一个中国形象。庞德的《神州集》包括十八首英译诗歌,这些诗歌以美国文艺史学家厄内斯特·费诺罗萨的笔记为依据。通过对比庞德所选诗歌和费诺罗萨手稿中的诗歌,可以发现庞德将占多数的含有积极情绪的诗歌弃而不选。在翻译过程中,庞德更是做了大量的修改,一方面是对几首诗歌的题目做出了明显的修改,另一方面,在翻译过程中,庞德对原诗的内容作了不小的改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刻意的改变使得原有诗歌的气氛更加悲凉。《神州集》的题目在西方文学中代表的是富足和美好,这与《神州集》凄凉的内容形成的鲜明的反差进一步加剧了《神州集》中被悲伤和忧郁笼罩的反乌托邦式的中国形象。 借助庞德创作时所处的时代特征及两部作品各自的创作背景,本文分别分析了《神州集》中的反乌托邦式的中国形象以及《诗章》中乌托邦式的中国形象之后指出,尽管两者描绘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形象,但它们并不矛盾,都反映出了庞德作为一个关心政治民生、忧国忧民的文人,对西方社会普通民众命运及国家前途的关注和担忧。
其他文献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非洲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作品在世界文学占有重要地位,其大部分作品均以美国的黑人生活为主要内容,在人物塑造,语言的运用,以及故事情节及气氛的营造上生动逼
本文试图回答为什么汉语中的指示代词“这/那”或指量短语有时在关系结构中可以替换“的”,起到普通关系连词的作用。  本文以两大理论为基础。一是提升理论(the Raising An
阿诺德·本涅特是20世纪初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本涅特在他的“五个镇”小说里,生动详细地介绍了他的家乡——陶瓷镇。本涅特是一位多产的作家,除了小说,他一生还创作了大量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作品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象则是诗歌的基本组成成分和审美单位,是诗歌的灵魂和神韵所在。中国古典诗歌非常注重托
所谓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胡文仲,2002:35)跨文化交际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
《紫色》作为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最具影响力的作品,自1982年出版以来在当代评论界引起毁誉参半的争议。小说讲述的是美国南方一位黑人妇女茜莉坚持不懈争取自由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