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肠道乙肝病毒DNA、菌群间比值、血清白细胞介素-17A~F的变化及肠道微生态制剂治疗的疗效研究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taixi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肠道HBV DNA、菌群间比值及血清白介素-17A~F变化情况以及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治疗对肠道HBV DNA、菌群间比值、血清白介素-17A~F变化以及肝功能变化的影响,探讨肠道微生态制剂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及可能的毒副作用。材料与方法选择6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对患者进行分组:常规治疗组(拉米夫定100mg qd,阿德福韦酯10mg qd;还原型谷胱苷肽1.8 qd,异甘草酸镁150mg qd,苦参素葡萄糖100ml qd。疗程14天后抗病毒治疗方案不变,根据肝功能情况予以调整护肝治疗方案)33例,微生态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同时加用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每天6袋,每袋含酪酸梭菌活菌不低于1.0×107cfu/克、双歧杆菌活菌粉不低于1.0×10~6cfu/克)33例。分别收集66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1天血清及粪便标本,同时收集30例健康志愿者血清及粪便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及粪便中HBV DNA、粪便中9种肠道菌群含量。分别对9种肠道菌群DNA拷贝数对数值进行两两间相除获得菌群间比值;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17A~F、IL-1β、IL-6及CXCL-13)的浓度;全自动生化仪检测: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及谷氨酰转肽酶(GGT)。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进行HBV DNA、菌群间比值、血清白介素-17A~F及肝功能变化进行检查并进行相互间相关性分析。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肠道HBV DNA、菌群间比值及血白介素-17A~F变化;对常规治疗组与微生态治疗组间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一)1.6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血清来源和粪便来源HBV DNA拷贝数均高于检测下限值。粪便来源与血清来源HBV DNA拷贝数呈正相关(r=0.57)。HBe抗原阳性组粪便HBV DNA拷贝数明显高于e抗原阴性组(P<0.05)。粪便来源HBV DNA与碱性磷酸酶(r=-0.41),总胆红素(r=-0.29)呈负相关。抗病毒治疗后血清HBV DNA阴转率与粪便HBV DNA阴转率无差异(P>0.05),血清HBV DNA阴转组与粪便HBV DNA阴转组肝功能均明显好转,差异无显著性(P>0.05)。2.与健康志愿者相比,6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肠杆菌科、肠球菌、梭菌属、白色念珠菌及拟杆菌菌属DNA拷贝数明显增加(P<0.05),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瘤胃球菌属及普雷沃氏菌属DNA拷贝数明显减少(P<0.05)。菌群间比值(大/双、大/乳、大/瘤、粪/双、粪/乳、粪/瘤、梭/双、梭/乳、梭/瘤、白/双、白/乳、白/瘤、拟/双、拟/乳、拟/瘤、大/普、粪/白、粪/拟、粪/普、梭/白、梭/拟、梭/普及白/普)明显增大(P<0.05);菌群间比值(大/粪、大/梭及粪/梭)明显减小(P<0.05);菌群间比值(大/白、大/拟、粪/拟、白/拟、双/乳、乳/瘤及双/瘤)无明显变化(P>0.05)。3.肠道HBV DNA与肠球菌、粪/白、粪/普及粪/瘤呈正相关,与大/粪呈负相关;血清HBV DNA与粪/乳、白/乳及普/乳比值呈正相关,与乳酸杆菌及乳/双呈负相关。4.6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肠道菌群及菌群间比值变化与肝功能变化间存在相关性:总胆红素与肠杆菌科、白色念珠菌、瘤胃球菌属、大/双、大/梭、大/拟、粪/双、梭/双、白/双及白/普呈正相关,与双歧杆菌、梭/瘤、拟/瘤及普/瘤呈负相关。其中,总胆红素与大/普及瘤/双呈正相关正相关,相关性最强(r=0.42),与拟/瘤及普/瘤呈负相关,相关性最强(r=-0.34)。白蛋白与大/瘤、乳/双、白/瘤及普/瘤呈正相关,与白色念珠菌、瘤胃球菌属及拟/双呈负相关。其中,白蛋白与梭/瘤呈正相关,相关性最强(r=0.40),与瘤/双间比值呈负相关,相关性最强(r=-0.39)。谷丙转氨酶与肠杆菌科、乳梭杆菌、梭菌属、大/白、大/拟,大/普、粪/拟、粪/普、乳/双、梭/普、梭/拟、白/拟及白/普呈正相关,与白/乳、拟/乳、普/乳、梭/瘤、白/瘤及拟/瘤呈负相关。其中,谷丙转氨酶与瘤胃球菌属呈正相关,相关性最强(r=0.47),与普/瘤呈负相关,相关性最强(r=-0.43)。谷草转氨酶与肠球菌、白色念珠菌、大/双、粪/普、乳/双、梭/双、白/双、瘤/双呈正相关,与双歧杆菌、拟杆菌属、普沃氏菌属、拟/乳、普/乳、拟/普、拟/瘤及普/瘤呈负相关。其中,谷草转氨酶与大/拟、大/普、粪/双、粪/拟、乳/双、梭/拟、梭/普、白/拟及白/普均呈正相关,相关性最强(r>0.6),与拟/乳及拟/瘤均呈负相关,相关性最强(r=-0.56)。碱性磷酸酶与大/双、大/拟、粪/拟、梭/双、白/双、普/双、瘤/双、梭/普及白/拟呈正相关,与拟杆菌属及拟/瘤呈负相关。其中,碱性磷酸酶与粪/双呈正相关,相关性最强(r=0.51),与双歧杆菌呈负相关,相关性最强(r=-0.45)。谷氨酰转肽酶与肠球菌、乳酸杆菌、粪/双及乳/双呈正相关,与白/乳及普/乳呈负相关。其中,谷氨酰转肽酶与梭菌属呈正相关,相关性最强(r=0.37),与拟/乳呈负相关,相关性最强(r=-0.28)。5.与健康志愿者相比,6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血清IL-17A~F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血清IL-17A~F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6.治疗前,肠道HBV DNA与IL-17B、IL-17D及IL-17E变化正相关;血清HBV DNA与IL-17A~F变化间均无相关性。7.治疗前,IL-17A与粪/白及粪/瘤呈正相关,IL-17B与瘤/乳呈负相关,IL-17C与大/粪、拟/乳及普/乳呈负相关,IL-1D与粪/双呈正相关。8.治疗前,IL-A~F与IL-1β、IL-6及CXCL-13变化呈正相关。9.治疗前,IL-A~F与总胆红素变化呈负相关;IL-17B及IL-17E与白蛋白变化呈正相关,IL-17C与IL-17E与谷胺酰转肽酶均呈负相关。结果(二)1.微生态治疗组治疗后血清HBV DNA阴转率为33.30%,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清HBV DNA阴转率为24.24%,两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生态制剂治疗组治疗后粪便HBV DNA阴转率为15.15%,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30.30%),但两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微生态治疗组患者肠杆菌科、双歧杆菌DNA拷贝数治疗后减少更明显(P<0.01),肠球菌治疗后增加更明显(P<0.05)。大/粪、大/梭、大/白、大/拟、大/普及大/瘤比值治疗后更减小(P<0.05),粪/梭、粪/白、粪/双、粪/乳、粪/瘤、梭/双、白/双及普/双比值治疗后更增大(P<0.05)。3.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微生态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17A、IL-17C、IL-17D及IL-17F下降更明显(P<0.01)。4.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微生态治疗组患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治疗后改善更明显(P<0.05),但总胆红素治疗后上升更明显(P<0.05)。结论1.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粪便来源HBV DNA与血清来源HBV DNA临床意义不完全相同。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IL-17家族各成员表达,多种肠道菌群间动态平衡破坏,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它们与肝脏损伤存在相关性。8.微生态制剂治疗能促进肝脏细胞损伤的修复。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肠道菌群间比值紊乱程度,下调IL-17家族成员表达有关。但可能引起新的肠道菌群间动态平衡的破坏及肝脏损害。
其他文献
目的:介绍刘英锋教授常用药对经验。方法:跟师学习,总结老师特长.结论:刘英锋教授在临证中善用药对加减化裁组方,如地龙配僵蚕,郁金配菖蒲,柴胡配前胡等,提高了应对杂病的灵
<正>挪威疥是临床少见病,与普通疥疮皮疹表现差异较大,瘙痒程度可能较轻,诊断金标准为镜下找到疥虫。本病例无自觉瘙痒感,局部皮损表现类似毛发红糠疹,经过系统使用糖皮质激
得申论者,得公考。申论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考生能否一考成"公"。根据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规定,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给定
<正>享有"三峡明珠·世界电都"美誉之称的宜昌,是湖北省西部一座闻名中外的美丽城市。宜昌市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崇山峻岭、峡谷交错,以山地占69%、丘陵占21%、平原占10%构成了
目的将小剂量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麻醉方法应用在老年膝髋关节置换手术中,评价及分析临床效果。方法此文加入实验研究的资料是2016年2月—2018年4月该院收入并开展膝髋关节置
本文介绍芜湖漳河大桥主桥悬浇临时固结施工方案优化设计,结合现场的施工条件,阐述了临时固结方案优化的可行性和经济性比较,对悬浇施工临时固结方案做了有益的探索。
<正>从制定开始,《劳动合同法》就争议不断,一年多来因为经济下行等原因,关于《劳动合同法》修改的争论再次见诸理论和实务界。在目前整个社会、经济和立法框架下,修改《劳动
目的利用RNAi技术构建CXCR4 shRNA表达载体,观察CXCR4基因干扰后胰腺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变化。方法在不同分化程度胰腺癌细胞株中筛选出CXCR4高表达胰腺癌细胞株,RNAi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