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正处于物质丰裕的社会,各种消费异化现象屡见不鲜,主要表现为消费心理异化以及消费者身份异化。大学生是消费的主力军,他们与消费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联网时代,信息更迭加速,各类广告营销层出不穷。大学生群体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辨别真伪信息能力不足,加之超前的消费意识,很容易出现消费异化现象。近年来,大学生消费风险频发(主要指“校园贷”风险),其不合理的消费方式严重影响自身的发展,因此帮助大学生提高金融素养水平,进而预防消费风险尤为重要。本文以江西X大学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300个样本,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金融素养状况、消费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影响金融素养高低的因素等方面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容易出现以下问题:金融素养个体差异较大(男女之间不均衡,年级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不合理消费观念(超前消费意识)、自我认知不合理(消费行为与消费观念不匹配)等。基于消费社会理论以及金融素养理论视角,原生家庭影响(父母的职业、学历、消费观念)、消费市场影响(广告营销、明星效应)、学校教育方式滞后(重理论轻实践)等是大学生消费问题产生的原因。在金融素养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了“提升大学生金融素养”的小组工作。共选取了八名总体金融素养水平偏低、不同年级的小组成员。小组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辩驳以前不合理的消费观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激发学生学习金融知识的兴趣,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最后教会学生要理论联系实际,将正确的消费观落实在实际的行动之中。针对大学生消费风险防范提出以下建议,从个人层面出发,我们可以用金融社会工作激发学生对金融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以此为出发点帮助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其次加强家庭教育影响,使其从小养成合理的消费习惯。再次学校要创新教学方法,打破以往传统的授课教学制,应该多让学生实践,在实践中真正掌握防范方法。最后政府要加强相关部门监督,努力营造绿色的社会大环境。通过多方协力,希望能够真正提高大学生的金融素养水平,有效预防大学生消费风险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