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中全新世古洪水事件环境考古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e0630063006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洋钟桥、天门石家河古城谭家岭和三房湾等遗址构成了江汉平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较为完整的考古地层年代序列,是含有中全新世晚期古洪水灾变事件信息和丰富测年材料的典型考古遗址,具备了古洪水事件环境考古研究的理想条件。通过对这三处中全新世晚期典型遗址古洪水事件考古地层学和年代学、孢粉、锆石微形态、粒度、磁化率、地球化学等多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研究,结合研究区现代洪水沉积物特征指标的对比分析、文化遗址数量变化、时空分布、地层堆积特征、区域遗址变动情况及江汉平原众多中全新世考古遗址的地理位置、年代学数据、地貌高程、古洪水层埋深和文化层厚度等资料的统计,对江汉平原中全新世古洪水事件及其与人类文明演进的互动响应关系进行系统的环境考古研究,以揭示该区中全新世古洪水事件的年代、特征过程、发生的环境背景与东亚季风降水变化的关系,并弄清古洪水事件对新石器时代各期文化和人类文明演进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钟桥遗址地层中第5层、第7层和第10层三个自然淤积层为三期古洪水沉积层;谭家岭遗址地层中第9层石家河文化早期淤积层是一种与古洪水有关大体经过较弱水动力搬运过程(物源较近)的湖沼相沉积层;三房湾遗址地层底部的第14层黄灰色土为古洪水沉积物,第15层灰色淤泥亦可能经历过洪水的影响,特别是其上部层位,而第13层青灰色淤泥应属湖沼相沉积,可能经历过流速较为缓和、有一定水面范围的浅水湖沼环境。其判别的主要依据有:①遗址古洪水层与该区现代洪水层沉积物在粒度分布频率曲线以及其它粒度参数特征方面的相似性;②古洪水层与现代洪水层磁化率值均较低,而文化层较高;③古洪水层与现代洪水层在锆石微形态特征上具有相似性,多为半浑圆状或浑圆柱状,有些已由四方双锥形被磨至近浑圆状,表明均有被流水长途搬运后留下的磨圆特征;④古洪水层的Rb/Sr值均高于文化层:⑤古洪水层的Cu含量较低,而文化层偏高;⑥与遗址的文化层相比,古洪水层所含孢粉总量比较少,经常出现水生草本和藻类,且有孢粉的远源再沉积现象,突出表现为古洪水层中松属和柏科等含量较高,可能为远距离搬运(流水或风力搬运)再沉积在新的堆积体中。2)结合江汉平原三个典型考古遗址文化地层对比,根据AMS14C和OSL测年结果以及考古器物断代,钟桥遗址在4800~4597cal.aBP之间、4479-4367cal. a BP之间和4168-3850cal. a BP之间分别出现三次古洪水事件;三房湾遗址古洪水事件发生在4913~4600cal.aBP之间。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地区众多文化遗址典型古洪水沉积层时代对比表明,屈家岭文化中晚期(4900~4600cal.aBP)和石家河文化末期至夏代(4100~3800cal.aBP)两次特大洪水事件在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地区非常普遍。从106个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地区7000~3000cal.aBP考古遗址的文化层14C年代数据树轮校正结果和12个释光年代数据来看,4900-4600cal.a BP和4100~3800cal.aBP古洪水事件期与5000-3500cal. a BP考古遗址出现频数最低的两个时期相一致,这也相互映证了洪水发生年代的结论。3)地貌与古水文过程分析表明,钟桥遗址地层中古洪水层所反映的洪水规模至少应当与中-大洪水规模相当;三个古洪水事件沉积层可能并非由长江荆江段干流洪水直接泛滥沉积形成,应是由长江干流洪水涨水顶托冲入古扬水通道泛滥覆盖遗址所在区域而堆积形成的洪积物。天门谭家岭遗址与三房湾遗址所在的石家河古城区域现今仍属于汉江罗汉寺灌区的中心位置,因此,三房湾遗址地层底部存在的两期古洪水沉积层与史前时代汉江洪水的关系密切。对江汉平原中全新世古洪水事件发生规律、机制及其气候环境背景的进一步分析,其结果反映出5000-3000a BP气候干湿波动最大,但总体向干旱化趋势发展,本区中全新世主要的旱涝灾害、降温气候事件就发生在这一时段里,尤其是在5000-4500a BP及4000a BP前后的时段气候表现得尤其不稳定,江汉湖群也处于不稳定或持续变动期,这与屈家岭文化中晚期(4900~4600cal.a BP)和石家河文化末期至夏代(4100~3800cal.a BP)两次古洪水事件相对应,江汉平原地区5000~3000cal.a BP异常洪水事件发生与全新世大暖期后期气候逐渐恶化过程在发生时间上相吻合,表明这两次古洪水事件与气候环境变化驱动的江汉平原湖群扩张存在一定联系。4)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屈家岭文化至西周时期考古遗址总体上高程分布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在这个时段中间存在两个遗址高程增加速度较快的时期,在屈家岭文化晚期以及石家河文化晚期与夏朝时期遗址高程的增加可能预示洪水位的提高。因此,在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地区,遗址高程变化与古洪水事件、湖面变化三者间的关系是相一致的,即从屈家岭文化早期到晚期、从石家河文化晚期到夏朝时期由于洪水事件发生与湖面扩张而使这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址高程增加。屈家岭文化早期江汉湖群已开始扩张,由于气候适宜且稳定,洪涝灾害较少,人类因稻作农业生产发展的刺激而在以平原低地为主的地方生活:屈家岭文化晚期发生了分布范围较广的特大洪水事件,湖泊扩大,人类居住地仅限于地势较高的岗地与平原过渡地带;屈家岭文化末期至石家河文化中期湖群萎缩,遗址重新出现在低地平原;石家河文化晚期以后又进入了4000a BP前后的异常洪水事件期,湖群再次扩张,人类再次从低地平原迁出向高海拔区分布。夏朝时期整个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地区仅剩10处遗址,且均分布在海拔50m以上地区,表明该时期确实经历过显著的特大洪水事件,受洪水影响人类只能在海拔较高的地方生存。5)石家河文化早中期因人口增加和稻作农业发展刺激人类活动向地势低平的江汉平原腹地持续扩展,而至石家河文化晚期江湖水位的波动上升引起洪患加剧,人类所面对的洪水威胁也越来越大,这种社会发展过程和环境变化过程特别是古水文过程的矛盾在石家河文化末期已特别突出,这是导致该区石家河文化最终走向衰落和灭亡的主要原因。具有全球意义的4000a BP前后气候异常引起的特大洪水事件,以及石家河文化末期该地区内部或同中原以及其它地区间的冲突,都加速了石家河文化的崩溃。夏商周文明与石家河文化已属于不同渊源的社会团体,彼此之间不能衔接。日本学者认为4000cal.a BP前后欧亚大陆广泛发生的夏季风减弱与气候干旱事件导致新石器时代末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的衰落。本文的研究则表明,ca4000cal. a BP气候异常引起的特大洪水事件是长江中游区石家河文化消亡的重要环境因素。3500BC~1500BC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史前洪水及其对新石器文化终结和国家兴起的社会影响一直是历史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大多数的讨论都是基于早期青铜时代流传下来的著名神话“大禹治水”。这些洪水事件的可靠地质年代学及沉积学证据十分缺乏。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具有可靠年代的大洪水沉积记录增加了我们关于4000cal.a BP前后气候事件中国季风区短尺度快速气候变化的认识,同时也提供了可靠的大禹时代史前洪水证据来说明其对中国新石器文化衰落和青铜时代国家兴起的社会影响。
其他文献
介绍了粘土砂铸造生产中常用的旧砂冷却设备及冷却原理,提出了选用这些设备的一些建议。
<正>自主学习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科教学.培养小学生能够独立承担责任,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是至关重要的.《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也倡导自主、合
<正> 证据保全公证或称公证证据保全是现代公证的一项重要职能。近年来,除常见的证人证言、书证、物证、视听材料以及现场情况、行为过程等证据保全公证外,又出现了知识产权
随着汉语热的不断升温,对外汉语相关的各项研究也在不断进步与完善。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会“说”汉语,更是让他们学会“如何说好”汉语。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要
目的:研究Runx2在TGF-β1调控小鼠成釉细胞金属基质蛋白酶-20(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0,MMP20)基因表达中的作用。方法:首先利用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系统分析TGF-β1对MMP20
鱼雷发现概率是潜艇鱼雷武器系统作战效能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实航试验考核该指标将需要较大的样本量,这不仅需要较长时间,而且也将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为此,在阐述潜艇鱼雷
近年来,网络中出现了一大批新兴族词,其中“X控”“X族”“X奴”最有代表性,运用汉语语法学的“小三角”理论,从语表形式、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三方面对这三组词语进行分析和探讨,
目的探讨股骨颈应力性骨折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4-12诊治的3例股骨颈应力性骨折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均得到随访分别为10、11、24个月,平均15月,骨折愈
<正>一、阅读大山马力说:“山,对于我是一部生活的读本……”山早已成为他审美理想的象征和载体,这些年来,他画得最多的就是山——云南的山。年轻时的马力曾在山区工作过,那
期刊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崛起,企业已经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企业的IT部门的质量管理就尤为重要,因为IT部门往往就是企业的灵魂,即将企业管理思想管理制度转化为具体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