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教育是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着的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有关环境与发展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激发他们的环境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与道德感,从而以有益于环境的行为模式积极参与到保护与改善环境、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活动中,为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作出贡献。初中生物学课程作为一门与环境教育联系较为密切的科学课程,其中涉及大量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和体系,对于学生环境素养乃至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寻找适合于中学环境教育开展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环境教育的渗透”为切入点,利用大量涉及环境的内容,与环境教育联系较为紧密的生物学科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中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甘肃省农村地区若干初中学生和生物教师进行调查,在获得当地生物教师和学生的环境素养、环境意识,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的现状,以及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等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后,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提出了适合当地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的对策和建议。研究通过对甘肃省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该省农村中学的环境教育的开展受社会、学校以及教师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虽然各学校及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都能渗透一定的环境教育,但也存在学校环境教育开展情况不容乐观;教师环境教育素养水平呈现逐年递减趋势;教师渗透环境教育的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具体表现在:1.社会、学校对环境教育缺乏重视;2.学校缺乏相应的进行环境教育的硬件和技术支持;3.教师对于环境教育的渗透能力及力度不够;4.教师环境教育素养呈逐年倒退的趋势;5.教师对学生的环境意识缺乏足够的分析和认识;6.教师对于环境教育的内容把握不够透彻;7.教师在生物学教学中未能很好的联系学生的生活中的实际环境;8.教师对于环境教育渗透方法的设置不够合理等问题。在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从社会、学校、教师三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具体如下:1.应加大农村地区环境宣传教育的力度;2.为学校提供相应的硬件和技术支撑;3.建设适宜环境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4.给予教师充分自由的环境教育空间;5.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6.增强教师自身的环境教育素养;7.教师要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开发教学环境资源;8.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实践活动;9.优化教学结构,合理配置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