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修正是人类自然语言的重要机制,是法庭互动话语中的普遍现象,对修正序列的研究有助于拓宽会话分析的研究视野、揭示法庭互动话语的特征,反映法庭审判的模式和现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70万中国法庭庭审互动话语为语料,以SJS修正组织结构模式、认知状态理论和目的论为基础,分别从语言形式、认知和语用的视角为中国法庭互动修正序列构建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解释模式。组织结构模式是表层语言特征,交际者的认知状态和认知关系是制约组织结构特征的一大因素,而目的导向性则是中国法庭互动修正序列的根本属性和深层动因。本文研究发现:(一)在中国法庭互动修正序列中,自我引导形式出现的频率可由高至低依次排列为:暂停>无标记引导>拖音>语气小品词>话语标记语>停顿。在法庭互动中,交际者倾向于使用具有隐形引导特征的自我引导形式,以保持话语的连续性,增强话语的可信度和力度。他人引导形式的分布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重复阻碍源>转换操作问句>Wh-问句>无应答>“啊”、“嗯”等语气疑问词>提出修正要求>打断>无标记引导>否定阻碍源。他人引导形式在法庭不同言语主体中呈分布不均的特点。法官和公诉人启动他人引导的频率高于被告人和证人。法官和公诉人主要采用重复阻碍源、转换操作问句、Wh-问句、打断等具有较强控制性和干预性的引导形式;而被告人和证人主要倾向于使用无应答、将阻碍源产生原因归结于自己的修正提示语、表询问功能的语气疑问词等形式,这些形式在控制性上较弱、具有较为被动的特点。从功能上来看,法官和公诉人所使用的引导形式多表质疑、确认的功能,而被告人和证人所采用的形式多具有请求对方消除听或理解上阻碍的作用。(二)自我修正的频率明显多于他人修正,这一分布情况与SJS的优先理论一致。零修正出现的频率非常低,显示了法庭互动话语高效性和明晰性的特点。当遇到交际阻碍时,法庭互动中各言语主体更倾向于解决问题、实施修正,而不是搁置阻碍,放弃修正。自我修正策略的分布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替换>完成>重复>插入>解释>补充>删除。他人修正策略的分布频率为:替换>解释>补充>完成。替换是较为高效的修正策略,修正实施者直接使用修正项对阻碍源进行全部或部分替换,是较为经济、省力的修正方式。被告人和证人对法官、公诉人和被告代理人的话语实施修正的频率较高,而法官、公诉人和被告代理人却很少对被告人和证人的话语进行直接修正,他们的修正方案主要在转换操作问句中提出,并总是会寻求被告人和证人的确认。(三)认知状态和认知关系是制约中国法庭互动修正序列的重要因素,是修正行为的认知根源。由认知立场变化所引发的自我修正有K-→K+和K+→K-两种形式。法官、公诉人和被告代理人在问话中较频繁采用K-→K+这一形式提高认知立场、加强问话限定程度,向答话人施加压力以实现问话目的。K+→K-是被告人和证人在答话中较频繁使用的策略,用以降低认知立场,闪避问话。但迫于问话压力,被告人和证人也常常不得不提高认知立场,在答话中实施K-→K+这一修正形式。认知状态是制约修正引导语功能的关键因素,当修正引导者处于K-认知状态时,修正引导具有询问的功能,阻碍源产生的原因通常归结于听或理解上的障碍,当修正引导者处于K+认知状态时,修正引导具有要求确认或不赞同的功能,阻碍源产生的原因通常归结于接受上的障碍。被告人和证人实施他人修正的频率大大高于法官、公诉人和被告代理人,这一分布状况与交际者的认知优先权息息相关。法庭互动的主要话题是案件事实,对于被告人和证人而言是自我认知领域,而对于法官、公诉人和被告代理人而言是他人认知领域,对于他人认知领域内的信息说话者通常只会发起修正引导,而不会进行他人修正,因此法官、公诉人和被告代理人常常陷入“距离-涉入两难选择”的状况。转换操作问句是应对这一困境的有效策略,这一形式在距离和过多涉入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体现了问话的技术性和策略性。法官和公诉人将阻碍的原因归结于“对方责任”的频率较高,而被告人和证人将阻碍的原因归结于“我的责任”的频率较高。这一分部不均的状况反映了中国法庭互动中权利分布的不平衡性。(四)目的和目的关系是制约中国法庭互动修正序列的根本原则,对修正的组织结构以及交际双方认知立场的选择具有决定性作用。在目的冲突的交际关系中,交际者较频繁使用表质疑和不赞同的他人修正引导形式发启修正,而阻碍源说话者为维护自身交际目的,通常会提供不合作性应答,拒绝修正或闪避回答,交际双方互动呈曲折型结构。在目的一致的交际关系中,交际者较频繁使用表询问或要求确认的他人修正引导形式,阻碍源说话者通常会提供合作性应答,实施自我修正,交际互动呈直线型结构。将说话者最初选择的阻碍源与最终选择的修正项进行对比,可以揭示说话者潜藏在修正序列表层组织结构下的深层目的。这一目的是交际者实施修正的驱动性因素。中国法庭互动修正序列的三个模式具有一定的层级性。认知状态和认知关系是制约修正组织结构的重要因素,但目的是制约交际者选择认知立场的根本性因素。目的驱动认知立场的选择,并最终在语言表层形式上反映出来。交际是一种有层面的互动活动,修正既可以出现在目的表达和理解的层面,也可以出现在目的追求和反应层面。本文采用描述性与解释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试图从微观到宏观构建一个中国法庭互动修正序列的多层立体模式。